人们常说“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这一历史上长江流域的移民浪潮有何渊源?日前,“共饮一江水——长江流域四省一市家谱文化展”在武汉揭幕,展出鄂湘赣川渝五省份收藏的重要家谱展品,呈现了长江流域的家谱文化与迁徙记忆。观众在参观“共饮一江水——长江流域四省一市家谱文化展”。
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通讯员 邓牧原 谢宁7月29日,长江讲坛为“首届华夏晒谱节暨湖北第十四届晒谱节”配套的系列讲座第四场,由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杨国安主讲,他从“江西填湖广”这一移民迁徙谈起,分享二十多年来的乡村考察感受,讲述了明清以来湖北省的移民、家谱以及祠堂文化。
(一、家族传承)老刘家不是澧阳平原的原著居民,其他至今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其他姓氏也基本一样,明清时期“江西填湖广”的历史记载和湖广一带广泛流传的“江西老表”称呼,便是最好的历史解释。江西填湖广的历史,最初的原因是由于战乱和灾难导致的人口锐减,这些战乱包括改朝换代、地方叛乱等。
但是推广普通话和使用传承方言并不矛盾——方言承载着地方的文化,也是我国语言多样性的一个具体的体现,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使用价值——那就是让我们的中文世界更丰富多彩,生机勃勃,更暗藏着关于社会发展、人群迁徙的“密码”。
范亚湘壹节前回乡,节后返程。每年春节期间,都涌现临时性人口大迁移,就像候鸟一样,往返于故乡与工作、生活之地。当然,这个迁移只是节日性的人口流动,而非移民。殊不知,早在600多年前的元末明初,爆发了一次声势浩大的人口迁徙,借用一句民谚,便是“江西填湖广”。
在松桃苗族自治县大坪场镇,有一个至今保存完好的“江西会馆”,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松桃境内保存较好的一座具有明清时代建筑特色的古建筑,也是当年“江右商帮”及其后裔留给大坪场的宝贵财富。“江西会馆”完好的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