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中心的静安寺附近,有这样一家青年旅社,入夜永远是它最热闹的时候,但这种热闹没有声音——尽管年轻人将午夜走廊的格子间挤满,但空气中只有敲击键盘的声音,撕开外卖袋子的声音,远处的梳洗间不时传来吹风机的轰鸣声。
旅行不仅仅是风景,还有和你擦肩而过的人,这些人会给你带来别样的风景。上次在重庆,从解放碑到洪崖洞走着去的青旅,大概是路痴吧,走了一大圈绕到了一个很偏僻的地方,我也没生气,反正也不急着去哪,就这样一路溜达着去找我的青旅。
近日,据《文汇报》报道,喜欢入住青年旅舍的李先生(化名)在某社交平台上发帖吐槽,北京多家青年旅舍拒绝接待35岁以上的顾客,“平台上不少商家拒绝“35+”入住,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没有备注这个要求的,通电话的时候,居然也提了这个条件。
近日,消费者李先生在北京寻找青年旅舍时发现,不少商家都拒绝接受35岁以上住客。为啥拒绝?青旅回复的理由是,“生活习惯不同,不方便管理”。对此,李先生在某社交APP上发帖吐槽。随之,“青旅回应不接待35岁以上人群”迅速登上网络热搜,并引发网友热议。
仔细算算,已经很久没有住过青旅了,也是因为有很长一段时间没再一个人出行。突然想起张小砚书里的那段话,似乎就是针对这样的境遇——“我愿意信任陌生人的善意,但遇到挑衅,亦不忘奋力反击。生活总是参差对照着,因为艰难,愈加感知风景人事的美丽。如果没有丑陋,美好也不会显得那么珍贵。”
成都高新区合作街道天骄路一带,每天凌晨仍灯光点点。附近有不少大型电子厂,下夜班的人三五成群挤到夜宵摊上。看到点菜太俭省的兄弟,老板又默默端来两盘下酒菜。这个不眠不休的街区,是许多外乡青年来成都打拼的第一个落脚点,他们赤手空拳而来,想要凭着一双手勤奋起家。
前段时间,部分青年旅社拒绝接待35岁以上人群入住的消息引发网友热议,也让许多中年人回忆起自己作为“背包客”的青春年代——十几年前,青旅文化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盛行,其住宿人群变得多元,青旅中的故事也并不仅仅是青春叙事,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有。
在上海市中心,坐拥静安寺、中山公园两大商圈的东诸安浜路上,有一家日租不足百元的青年旅舍。那住着许多追梦的年轻人。卫林林,2023届毕业生,毕业于山西一所二本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做老板,曾是他最大的梦想。因此在大四那一年,他就开始创业,但最终惨淡收场。
出门旅行,不少年轻人都喜欢选择青年旅舍,那里有志趣相投的人,可以互相分享精彩的故事、互相搭讪。尽管住青旅的人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但不可否认的是,青旅的氛围应该是旅行者难忘的经历和回忆。记得有那么一句话: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