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哲学语境中,文明常指人类创造的物质、精神成果总和,像城市等硬件与制度等软件,具进步性、系统性。文化侧重精神层面,如价值观、信仰等,是群体生活体现。区别在于文明更强调成果发展,文化聚焦精神内涵与群体特性。小编认为,西方很多哲学概念都是错误的。
作者:王学斌 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如何准确理解与把握这一重大研究成果的实证意义,颇为重要。
世界文明史是关于人类社会的总体史书写,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相互关联的领域。在西方社会,世界文明史书写萌发于启蒙运动时期杜尔哥、孔多塞创作的普世史,到20世纪后期勃兴的全球史,书写范式随着社会变迁几经嬗变,相应出现了几种主导一时的历史观。
【论点摘编】何中华在《中国社会科学》2023年第6期撰文指出,“文明”和“文化”可以在宽泛的意义上通用。在人类文明的初期,人的自我中心化是一种普遍的文化心理现象,但文明成熟的标志却在于这种自我中心化的扬弃。
中国文化已有一万年的历史,这是长期综合科研成果的最新证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文化( culture)源于拉丁文 cultura,原意为对土地的耕耘和对植物的栽培,以后引申为对人的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培养。在中国古籍中,文化的涵义是文治与教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的、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种历史现象。
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史学》,开启中国文化史学的序幕,今年恰好120周年。北京师范大学张昭军教授的新作《中国文化史学的历史与理论》,以文化史学为核心范畴,对梁启超以来中国文化史研究120年的历史、学术成就及其理论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反思和讨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