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心雕龙》的历代研究来看,人们通常是把它视为文章学理论著作,而不是视其为文章作品的。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明代王文禄说:“文之妙者……三国、六朝得八人焉:曹植、祢衡、张协、陆机、刘峻、江淹、庾信、刘勰是也。”
作者:袁晓聪,系运城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刘勰《文心雕龙》历来被评为“体大思精”。当前对其与传统文化之关系问题,研究者历来多有关注。但是,从玉文化的角度进行考察者却是寥寥。在《文心雕龙》中多存在以美玉论说文章的现象。
《文心雕龙》作者刘勰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兼文学批评家,字彦和,生于京口,一生清苦,父亲当官早逝,他从小喜欢读书,到二十余岁多依然无力娶妻,在寺庙生活十余年,与一名叫僧祐的佛教徒整理经书,一边认真阅读了儒家经典及历代文学作品,约在公元501至502年间,在寺中完成《文心雕龙》。
【原文】九代之文,富矣盛矣;其辞令华采,可略而详也。虞夏文章,则有皋陶六德①,夔序八音,益则有赞,五子作歌,辞义温雅,万代之仪表也。商周之世,则仲虺垂诰,伊尹敷训②,吉甫之徒,并述颂,义固为经,文亦足师矣。
作者:万奇(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经典是“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中华经典承载了古圣先贤的志向、智慧与才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渊薮。而经典的产生有其特定的语境和所指,但亦有其超越时空的传世性和普适性。
刘勰(音同协)30岁那年做了一个梦。在梦里,他手持丹漆礼器,追随孔子向南方而去。醒来之后,刘勰认为自己得到了圣人的启示:“圣人这么难见,我竟然有幸在梦中相随,太荣幸了。”他觉得自己有责任弘扬儒学、立言传道。于是,刘勰开始动笔写作《文心雕龙》,时间是在南朝齐的末年。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近日,央视大型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2》播出第十集,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开山之作——《文心雕龙》。节目以南京钟山上的一次考古发现为引子,以专家介绍和话剧演员演绎的方式,全方位再现了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文心雕龙》的过程。
作者:褚燕(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指挥学院副教授)中国古代文论素有取譬万物以论文的传统。天地万物,小到人的身体发肤,大到天道运转朝代兴替,人世间一切社会实践、现实存在都可以被用来譬喻、言说和探求文学创作的内在奥妙。“以兵喻文”在庞大的文论取譬体系中作为“现象级”的存在尤为突出。
解读黄道周、王铎、倪元璐三位中国书法史上无论是艺术还是人生都富有典型性的个案对我们思考这个问题无疑有很多重要的启迪:他们三人都创造了世人瞩目的艺术,但他们的人生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却分道扬镳,书写了截然相反的篇章,三个文化巨人都成了历史的祭品,这在中国古代改朝换代时期是常态,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性格即命运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