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个孩童蹲在空地上,围成一个圈比划着,时不时传出手掌拍地声,以及孩子们的唏嘘声、欢呼声。生于70年代的陈开源说,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走在路上常见的景象。在当时,“拍洋画”是孩子们最迷恋的游戏之一。“以前的孩子几乎人手一捆洋画,随身带着,伙伴们一碰头,就会拍起洋画。
所谓香烟牌子,就是烟内画是香烟公司随烟一起放在烟盒里的卡片北方也叫毛片儿(不是小泽玛丽亚那种……)各家竞争还很激烈,就像是小虎队干脆面里送了旋风卡小浣熊就要送水浒一百零八将 世界上最早的香烟牌子,是1894年英国韦尔斯出品的《世界陆军》,共100张而中国产最早的香烟牌子,是190
看到这组水浒一百零八将形象,想起了小时候,专门集过一种卡片,上边绘制的一般都是水浒、西游、三国、岳传等各类人物,很多都是成套的,同一题材的人物印在一张或几张卡纸上,绘画算不上精美,印刷设计的质量也参差不齐,但那时的我们却乐此不疲,每每有了零花钱,一定买几张来给同伴炫耀。
□金新拍洋片,又叫扇洋片,是一种在20世纪70年代风行的儿童游戏。所谓“洋片”别名“洋画”,其实并不“洋”,而是“土”。题材大多取于本土《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封神榜》等小说,“化整为零”后每张的尺寸约长4厘米、宽3厘米。
我是一名70后,小时候玩过的玩具有弹玻璃球,自制火药枪,滚铁环,扇啪叽,两个人或几个人各拿一个啪叽放在地上,每人轮流扇一次,把对方的啪叽扇翻面就算赢了,那时的啪叽都是圆形的图片,粘在硬纸壳上,画片题材很丰富,有杨家将、西游记、岳飞传、隋唐演义、水浒,三国,还有武侠少林寺射雕英雄传之类,动画片等等,那时候对啪叽很痴迷,喜欢和小伙伴一起扇啪叽,觉得那时候很快乐!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绝对是70、80、90后一代人的集体童年记忆。那些经典的不能再经典的动画形象,绝对是终身难忘的:《大闹天宫》里一张京剧脸谱的孙悟空,《黑猫警长》里英姿飒爽的黑猫警长,《葫芦兄弟》里七个性格各异,各有神通的葫芦娃,《阿凡提的故事》里风趣幽默,嫉恶如仇的阿凡提,《雪孩子》里那个为了救小白兔而被火融化的善良的雪孩子,《邋遢大王奇遇记》里不修边幅、调皮捣蛋的邋遢大王,《舒克和贝塔》里两只机智勇敢、惩恶扬善的好老鼠兄弟,《魔方大厦》里奇遇不断,胆大而具有冒险精神的小男主人公莱克…
我的童年玩过很多游戏,这些游戏陪伴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很多游戏道具我至今记忆犹新,至今怀念不已,比如玻璃珠,滚铁环用的铁环,洋画,塑料枪,沙包,皮筋,水枪等,这些是我小时候经常玩的游戏道具,今天我就来讲讲我童年记忆中的洋画。
“王者、吃鸡、刷抖音”,这是如今孩子间最火的游戏,但遥想小时候,别说手机,连电话都少见。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拍洋画儿,三两个人,带上洋画儿,胳膊抡得虎虎生风,一玩就是大半天,小手拍得红了肿了,还觉得意犹未尽,非要把对方手里最厉害的洋画儿赢过来不可。
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近来,“烟卡”在广东、广西、湖南、海南等地小学校园中流行起来。一些学生拍“烟卡”上瘾,还有学生拍“烟卡”已脱离了游戏层面,正在升级为“赌博”。(据4月7日中国青年报)所谓“烟卡”,是从卷烟盒上把烟标剪下来,再折叠制作成纸牌大小的卡牌。
本人80后,小时候玩的画片。长方形,火柴盒大小,正面是图案。有动画片或者名著里面的单个人物,也有的就是电视剧截图,反面是简单文字介绍。旁边围着一圈“特 超”之类的文字,早期的写着“可换、可调XX张”之类,也不知道到哪去换。后来越来越大,无数量,无穷量。
洋画形状大小各异,主题通常是当时流行的影视剧或者动画片人物形象,其绘画水平不一,良莠不齐,成产厂家无法得知,而评判该纸牌价值的高低则是通过图案的精美及稀有程度来认定,搞到几张精品的揣着,走路得小心翼翼的按着兜,在伙伴们中的地位也会相应水涨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