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王嬴政即位之前,中国的最高统治者或称“皇”,或称“帝”,或称“王”,唯独没有“皇帝”一称。那么,秦始皇是怎么确定这一名称的呢?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逐渐衰微。于是,些实力强大的诸侯国的国君便自称为王”,如秦王、楚王、齐王、赵王、燕王等。
五十年代取名,主要以建国、建军为主,七八十年代取名,则以静静、芳芳为主,时至今日,紫萱、子轩、浩然等等,也层出不穷。各个历史时期,取名都带有各时期的风格。可很少有人知道的是,中国古代取名,一直特别忌讳一个字,在后来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里面,仅仅只有3人敢用,但现如今却随处可见了。
其实皇和帝是两个指代,三皇和五帝指的是8个人,战国也出现过东帝和西帝的称号,当时流行单字词,不像后世的我们用两字词指代一个事物或一种思想,所以皇和帝是两个词,就像姓和氏是不一样的,只不过现在合成了一个词。
众所周知, 皇帝制度是秦始皇开启的,秦始皇是第一个称皇帝的帝王,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的功劳非常大,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认为自己是”功盖五帝、德兼三皇,因此秦始皇发明了皇帝这个称号,在秦始皇之前是没有”皇帝“这个称呼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君主有称”公“的,有称”侯“的,有称”王“的,还有称”帝“,再往前数到周朝,周朝最高统治者也是称”王“或者”天子“的。秦始皇之前,虽然没有称”皇帝“的,但是有”皇“和”帝“的称号,分开用,各不相干,皇是皇,帝是帝,在上古时期,也就是夏朝之前,中国历史上有称”皇“和”帝“的首领,这就是三皇和五帝。
08夏王朝的权威 “王”字内涵的变迁 先秦时期说到“三皇”、“五帝”的时候,交叉的情况十分常见,有时说黄帝是“三皇”之一,有时又说黄帝是“五帝”之一,反正意思差不多,就混着随意用。但是,不管是“皇”还是“帝”,有一个基本的意思,那就是“大”。
目前全世界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只剩下英国、挪威、瑞典、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西班牙、安道尔、摩纳哥、列支敦士登、日本、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文莱、不丹、沙特、科威特、约旦、卡塔尔、莱索托、斯威士兰、摩洛哥、汤加25个国家保留了君主制。
本文要说的内容,说绝大多数人都搞错了,这一点都不夸张。到上海城隍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随便踢倒一个,他都会哀求着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昆仑山是中华万山之祖,在华夏文明中有着至高的重要地位。但事实完全不是这样。昆仑是万山之祖,不是说昆仑山是万山之祖,而是上古时候的昆仑是万山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