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是明代末年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所提出的“知行合一”思想是其心学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也是其哲学体系的最高原则。这一思想的提出对中国哲学、儒家思想以及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中新社贵阳4月12日电 题:“知行合一”的阳明心学何以全球共鸣?——专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中新社记者 张伟 袁超阳明心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500多年前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所悟核心思想之一的“知行合一”至今被海内外各方推崇。
“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最核心的方法论,在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后,爱徒徐爱不远千里跑到贵州当面向老师请教如何“知行合一”。在王阳明之前知、行都是分开说的,从古到今都存在两大命题:第一个,是知先行后,还是行先知后?
早期被后儒思想的“求理精神”整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便有了“格竹子”的故事,放在今天我们可以理解“求理”就是科学研究,但科学与文化还是有差异的,毕竟与其少年时就立志为学习就要学做圣贤的志向不同,所以才有了后来对佛、道、前儒文化的深修、彻悟,并结合其传奇的一生通过《传习录》总结体现出了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