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是湘西保靖县迁陵镇的一个小山村,这里山青水秀,酉水河从村前流过,因为酉水河在村口转了一个急弯,形成了一个急滩,因此村名叫陡滩,这是保靖城沿河而上的第一个滩,每年冬季水位下降,河中的大石头裸露出来,上游村寨的客船中午从城里上来,船老板在滩下就把船停在岸边,然后示意坐船的人下船,沿着沙滩走到滩上,然后船上留下三四个年轻力壮的人撑镐,有的客船机器的马力小,上滩非常吃力,往往船头四个人撑镐还上不去,机器冒着黑烟,隆隆的声音响彻整个河面,有的船实在上不去,就叫七八个人在船头用索子拉,大家一起喊口号,为了把力集中在一起,客船上了滩,然后停在岸边,大家依次上船,然后继续逆流而上,2000年8月的时候,上游碗米坡水电站修建,上游的老百姓去保靖县城开始坐车,因为客船下不来了,酉水河开始变得宁静了许多,再后来,因为下游的水位不稳定,一到冬季,下游的水位见底了,下游的客船也无法正常行驶,从此,酉水河沿岸的客船全部退出历史舞台,很多村子修了车路,酉水河这条黄金水道从此被遗弃,再也看不到来来往往的客船了。
然而,那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下午,当夕阳的余晖浅照窗台之时,远在浙江海宁的查玉强先生把一截履历表复印件,通过网络传输过来时,我立马惊呆了,纸条上的字不多,却正是我多年来苦苦寻觅的,上面写着:“1945.5—1946.6,湖南沪溪浦市私立湖光农场管理工作,管理员只供伙食无工资,证明人:查良镛。”
千余年前,武陵有一渔人,驾着小舟,溯溪流而上,不知不觉来到一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间。渔人发现,林尽水源处有一山洞,入洞数十步,即见“土地平旷,屋合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间,居住着一族避秦世之乱而来此佳境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