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东营讯近日,记者从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获悉,在保护区陆域范围内,已建设35处5G网络基站,实现了陆域5G网络全覆盖,建设了9处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点,能够实时监测湿地水文、土壤、气象等数据,全面掌握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提起三角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联想,如:三角洲是连接河流与海洋(湖泊)的纽带,在地质学、地貌学、水文学、生物学和环境等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是其学术意义。三角洲是陆地增长点,号称“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这是其国家和民族方面的意义。三角洲是大城市聚集地,与人类文明关系密切。
大众网记者 郭九涛 滨州报道11月25日,2024年度共建黄河三角洲人工影响天气试验基地四方联席会议在北海经济开发区召开。滨州市副市长杜玉杰主持会议并讲话;滨州市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北海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王道臣出席会议并致辞。
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张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江桂斌,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宋继宝,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臧民杰,山东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罗公利在成立大会上分别致辞,山东科技大学副校长李玉霞宣读研究院成立决定。
针对淡水湿地,自然保护区以水文连通为中心,疏通被阻塞潮沟76千米,着力恢复黄河与湿地、海洋的交流,通过开展生态补水、水系连通等措施,修复激活湿地水生态,开展了原生生物恢复。近三年,自然保护区生态补水总量突破5.
渤海之滨,黄河之州。11月25日,山东人工引雷20年暨黄河三角洲人工影响天气学术研讨会在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召开。150多位气象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人工引雷、人工影响天气等话题展开研讨,共建黄河三角洲人工影响天气试验基地。
由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和山东省大数据局联合举办的“大河奔涌‘数’说新发展——202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省级党报媒体行活动”于7月25日-28日在山东举行。“数字”黄河有什么新亮点?智慧山东有什么新发展?
“三角洲”是一种常见的地貌形态,位于河流的河口位置,如果是外流河,那么三角洲多位于河流的入海口位置,是由于流水的沉积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流水沉积地貌。自然界中的河流大多携带有一定的泥沙,而在河流的入海口河段,通常由于地势低平,河流流速缓慢,泥沙沉积逐渐形成三角形的沙洲,就称为三角洲。
万亩芦苇摇荡,连天碱蓬似火。深秋时节,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候鸟群集回旋,柽柳仍存绿意。10月17日清晨6点,保护区高级工程师张希涛如往常般按照五条既定的巡回监测路线行走在核心区7.9万公顷的湿地,一双眼睛、一台相机、一副望远镜,是捕捉和留住碧水蓝天间珍禽踪迹的绝佳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