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昂藏意气入云烟,喜放风筝到九天。要识扶摇能直上,全凭一线手中牵。”清明节气刚过,气清景明,万物皆显,人们纷纷卸去厚重冬装,走出家门,赏花、踏青、放风筝。《清嘉录》载:“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清明时节,除了扫墓、祭祖,其实还有插柳、踏青、蹴鞠、放风筝、斗鸡等活动。古代文献与流传至今的文物书画对此颇多记录,如故宫所藏的风筝文物、古代绘画中的蹴鞠图、斗鸡图等都见证了清明时节的习俗。
文/叨叨小科每当春风吹醒大地,太阳越过山川升起时,人们就会扯着长长的风筝线,让快乐和风筝一起交融。风筝的技艺能够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古代没有飞机,古人就将竹签和纸做成风筝迎风飞翔,从古至今,风筝有许多不同的名字,纸鸢、木鸢、纸鹞等都是风筝的别称。
“三月三,赛纸鸢。”如今说起三月三的上巳节,许多人已不太熟悉。其实,上巳节是古代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的传统节日大多设于“重日”,即月份与日期相重。譬如: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七月初七的“乞巧节”、九月初九的“重阳节”,而最受孩子青睐的还要数三月初三的“上巳节”。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传说世界上第一只“风筝”由鲁班用竹子制成。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就有了纸鸢,晚唐人们在纸鸢上加竹笛,飞上天后,发出“呜呜”的声响,像筝的弹奏声,于是人们把“纸鸢”改称为“风筝”。放风筝,也是清明前后的传统习俗之一。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清人高鼎描绘春日放风筝的诗。君不见:早春二三月,在草色青葱、黄莺飞鸣、如烟杨柳轻舞堤岸的陶然意境里,下了学的垂髫童子趁着大好时光,兴高采烈地放飞纸鸢(风筝),是何等赏心悦目!纸鸢的由来,源远流长。
癸卯仲春,二月中,北方的大地尚未返青,灰霾的天空下星落着一个个沉默的村庄,随着鲁南丘陵的起伏而俯仰。这一天,我奔波在回老家的路上。经过太平岭顶的小村时,无意间抬起头,从车窗里看到一只色彩斑斓的风筝飘摇在村庄的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