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李鸿章奉慈禧太后之命代表大清帝国率团参加完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之后,历经六个月的长途跋涉之后,于1896年8月28日抵达美国纽约,正式开启访问美国之行,他受到了史无前例的高规格接待。
1895年,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作为钦差大臣签订了《马关条约》,一时间名誉扫地。第二年,俄国政府邀请清政府派人参加同年5月26日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登基加冕,同时还想跟中国讨论如何限制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利益等问题。
1896年,也就是光绪二十二年,此时的李鸿章正沉浸在北洋军舰全军覆没的悲痛情绪中,苦于想不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便决定对美国进行访问,当时还自认为是天朝的大清国,对美国政府并不以为然,但刚一下船李鸿章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究竟看到了什么会如此绝望?
清末的中国,如同一个负重前行的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古老帝国的国门,也照亮了沉睡的东方巨龙,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晚清政府开始尝试着睁开双眼,去观察、去学习那个曾经被他们视为蛮夷之邦的西方世界,而李鸿章,这位饱经沧桑的晚清重臣,则成为了这场跨越东西方文明碰撞的亲历者。
在许多人心里,李鸿章始终是一个“卖国贼”的形象。1896年,李鸿章受邀来到美国纽约,接受访问。来到美国之前,李鸿章已经访问过韩国日本,以及欧洲各国,这些国家是比当时的中国先进一些,但也就是道路平坦些,房屋华贵些,人们出行大都用马车,与在国内并没有太大的不同。
1896年,李鸿章奉命访美,港口欢迎他的人比肩接踵,但他的心情却五味杂陈。光绪二十二年,也就是李鸿章奉命访美那年,美国的城市早已高楼林立,大理石建筑巍然耸立,水泥路面平坦宽阔。李鸿章不敢想象,原来房子可以建的这么高,路可以修的这么宽,而且遍地都是,这得花多少两白银?
1896年的秋季,身披黄马褂的李鸿章站在美国纽约的码头上,他的眼前是一片现代与繁华的景象。首先到访的是纽约的中央公园,一个充满了自然与和平的地方,中央公园与高楼大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