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十大野史记录,你觉得哪个可信?·第一名:胡亥即位,为秦始皇亲自所立,并非赵高,李斯篡改遗诏书。·第二名:刘备没有三顾茅庐,都是诸葛亮主动,诸葛亮首次拜访还吃了闭门羹。·第三名:赵云死于胆囊炎。赵云七进七出救下阿斗后受了伤,胆囊炎发作,胆囊炎并不致命,致命的是赵云浑身是胆。
学者王学泰曾经幽默地说,当今作家要写监狱生活,临时到看守所或劳改场假装“犯人”待个十天二十天,去体验一下“生活”就是很敬业的了,而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分析曾经的王侯将相,一旦丧失权力,进入牢房“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
读方苞《狱中杂记》散文,知人生百态。 方苞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散文家,是清代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在康熙朝期间,被称为“江南第一”。大学士李光地称赞方苞文章是“韩(愈)欧(阳修)复出,北宋后无此作也”。 方苞坐过牢,还被定为死刑,他在狱中两年,清楚狱中的清规戒律。
广东丰湖书院山长徐旭曾的《丰湖杂记》《丰湖杂记》是中国系统论述客家历史文化的开山之作,被不少学者誉为“客家人的宣言”、“客家民系最终形成的标志”,有着广泛的而深远的影响,200年前的清朝进士徐旭曾准确把握和分析社会矛盾,从长达半个世纪的广东土客械斗事件中率先提出了客家族群的概念,对客家身份和客家族群特质进行了科学的建构和全面的描述,并整理成《丰湖杂记》,后人对客家研究的论述,均沿用了该书的基本思路和框架,徐旭曾因此被客家学术界尊称为客家学开山鼻祖。
文/庄月江(一)我曾经的同事毛立波寄我刚出版的《云烟飘忽一一杭州寻幽杂记》,一看书名,我就喜欢上了。再看书中七八十个标题中的巷名、里名、弄名、街名、路名,就爱不释手了。因为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在杭州读过六年中学,熟悉这些街道和里弄的名字,个别巷名的出点也略知一二。
读完《绮情楼杂记》。这种书读起来一点不累,随翻随读,随读随翻。这是一部比较典型的民国文人笔记,以一个亲历亲闻者的身份回忆了民国牛人的奇行壮语,风格近似《世说新语》,堪称一部“清末民国人物言行录”、“民国版《世说新语》”。
沈榜是万历十八年的宛平知县,或许是出于随手记录的想法,他利用县衙中的第一手资料,编纂了一本《宛署杂记》,里面详细记载了宛平县的政治、经济、历史、人文等资料,特别是其中有两卷名为“经费”,把宛平每年的例行支出详细地纪录了下来,成为研究明朝地方财政“流水”的真实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