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那时候才十四岁,是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因为赌博欠债,全家被迫去大城市谋生。2. 我要照顾自己和弟弟,每天忙得不可开交,还要面对村里人的误解和白眼。3. 现在虽然情况好转,但我再也不想回到那个村子,那里的记忆太痛苦了。1. 我把你放关注,你把我屏蔽,没想到真相是这么个情况。
留守儿童不是一个模糊群体,而是无数鲜活个体。正常亲情关系的缺失,可能使他们陷入困境——拯救因“距离”而搁浅的孩子江苏省灌南县素有“打工之乡”称号,61万常住人口,有20余万人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孩子多由老人照看。
近日,连续几起青少年恶性犯罪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其中不乏施暴者与受害人均为留守儿童的情况。《青苔不会消失》是媒体人袁凌的一部调查报道作品集,其中一篇题为《高墙内外的留守》的报道,记述了多位留守儿童于教育、亲情缺失的环境中长大,最终不幸坠入犯罪深渊的历程。
张爱玲说过一句话:“如果孩子的出生,是为了继承自己的劳碌、恐慌、贫困,那么不生也是一种善良。”全国留守儿童约6600万,约40%的留守儿童一年与父亲或母亲见面的次数不超过2次,14周岁留守儿童在校率仅为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