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咸宁新闻网】一、引言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绵延发展,孕育出了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精神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理想和精神追求,在历史长河中始终闪烁着耀眼的光辉,照亮着中华各族人民前进的道路。
【论点摘编】孙来斌在《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年第8期撰文指出,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突出优势和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根基,是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的独特基因,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鲜明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为新时代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全过程,有利于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增强文化认同和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早在11年前,2013年4月19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反腐倡廉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在新的起点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内涵及其优秀特质的深入理解和精准把握。
早在 1984 年 9 月,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在中国佛学院本科生毕业典礼上大声疾呼:“我们应当充分认识佛教在学术领域中的价值, 充分估计佛教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为了发扬佛教优良传统,为了继承祖国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继续深入学习佛学。”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重要论断以坚定的文化立场、科学的思维方式、深远的战略考量,展现出鲜明的理论品格和实践精神,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指明了科学路径,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思想理念,如天下为公、民为邦本,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惠民利民、安民富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道德观、价值观、生活观、政治观等观念的重要体现,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