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和“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海候鸟栖息地”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于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积极意义,为世界文明百花园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北京有一条贯穿城市南北的中轴线。这条中轴线的南端点为永定门,北端点为钟楼,全长7.8公里。北京史研究会名誉会长李建平没有想到,这7.8公里沿线的建筑、风物、文化、人物,让他整整研究了20年,他出的书,他开的讲座,他带着学生走的路,都与北京中轴线有关。
7月27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凭借宏大的规模、均衡的规划格局和组织有序的城市景观,通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的审议,顺利加入《世界遗产名录》。文化遗产,一定是静态的过去时吗?世界文化遗产,只能参观、缅怀么?北京中轴线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以南北向轴线统领的营城制度。北京中轴线始建于元,成型、丰富于明清,发展、传承于近现代,是逾7个世纪城市历史遗存不断累积叠压的结果,成为北京老城独特景观秩序的极致体现。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blocks, ancient architecture and cultural relics is equivalent to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city's history and heritage.
钟鼓楼钟楼位于北京中轴线北端,是北京老城内城市肆区域的标志建筑。鼓楼、钟楼南北纵置,两座建筑之间由一长方形广场连接。明清时期,钟鼓楼承担着城市计时与报时功能,为重要的城市管理设施,见证了中国古代钟、鼓报时的传统生活方式。两座建筑气势恢宏,是北京中轴线的重要景观视点。
澎湃新闻记者 刘璐一条中轴线,缀起一座城。10月1日,澎湃新闻国庆特别策划“成为中国”报道组沿着北京中轴线,感悟“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在山水和岁月中不断生长的中轴线,如同树木的年轮,记录着首善之区的建设史发展史。
这是一条纵贯北京老城南北的7.8公里长的“线”,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称,“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当地时间7月27日11时15分,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肖翊|北京摄影报道当地时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