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澄碧,逶迤蜿蜒,沿岸峰峦叠嶂,有着“乌江画廊”的美誉。然而,白涛从上世纪60年代的某一天起,忽然从地图上消失了,原住民被迁移安置,取而代之的是随处可见的“军事禁区,禁止入内”的牌子,插遍了“馒头山”方圆几十里...
光明网讯(记者 徐皓)在重庆涪陵白涛乌江东岸大山深处,隐藏着一处景区——“816核工程”遗址。2月19日下午,记者随“走进区域看发展·川渝奋楫谱新篇”采访团来到了该工程遗址,探寻这里隐藏着的秘密。图为“816核工程”遗址内景。
2010年4月,由6万人耗时17年建造、号称“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的816地下核工程,作为旅游景点向社会开放。这个曾是我国重大国家机密,也是我国最大的核原料生产基地,在完成土建工程的85%、安装工程的65%以后,终因时代的变迁而永久停工,未能完成它的历史使命。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激励党员同志继承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在“八一”建军节即将到来之际,7月29日,市检察院组织机关复转军人走进涪陵816地下核工程遗址,重温红色记忆、赓续红色血脉。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还有一个月,陈炳章就满90岁了。在病床上,他已经忘记了很多人和事。但常念叨着一句话:“这是保密的,不能说!”2024年底,这位九旬老人被授予“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纪念章”,并成为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
11月28日,为传承红色基因,强化“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主题教育总要求,同时激励党员们不忘国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重庆市渝北区木耳镇白房村党总支赴重庆涪陵816地下核工程,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重温时代记忆,缅怀新中国建设先烈。
为了预防美国和苏联的双重核威慑,我打算建造一个我们自己的地下核长城,使我国完全具备核反击的能力。他们与世隔绝,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用17年的青春,凭借着简陋的工具,挖空了整座大山,建造了重庆816地下核工程。
重庆日报客户端记者 夏元▲涪陵区“八一六”地下核工程景区,游客在展厅参观。(本报资料图片)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找到了,打枪坝水厂在那里!”阳春三月周末时节,三五成群的游客前往位于渝中区七星岗的重庆市自来水公司打枪坝水厂“打卡”。
市民政局机关各党支部将党章学习与党纪学习教育相结合,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相结合,通过党章学习交流、支部书记讲党课、参观廉政教育基地、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等方式开展庆“七一”主题活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立足民政本职工作,勇担时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