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小蒙一提起艾滋病,许多人闻之色变、唯恐避之不及。作为一种危害大、死亡率高的严重传染病,艾滋病目前不可治愈、无疫苗预防。不过,离开人体后,艾滋病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
2023年12月1日是第36个“世界艾滋病日”,宣传主题为“凝聚社会力量,合力共抗艾滋”,旨在强调艾滋病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全社会要共同参与,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凝心聚力,目标一致,共同抗击艾滋病,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
若你要被问---你害怕艾滋病吗?我想大部分人都会回答---害怕!的确,每个人都害怕艾滋病,毕竟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疾病,是由于感染了艾滋病病毒而造成的。但还有一个“害怕”的理由,值得反思----“得了艾滋病会被歧视”。为何一谈到艾滋病,就如此敏感呢?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其病原体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亦称艾滋病病毒。艾滋病暴露后预防是重要的艾滋病防控方式之一,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制定的《艾滋病诊疗指南》中指出,暴露后预防是指尚未感染HIV病毒的人群在暴露于HIV高感染风险后,尽早进行的抗HIV病毒阻断的治疗。
你或许听说过艾滋病,但你可能不知道,HIV病毒进入人体后,就像启动了一个“隐形倒计时”——从感染到能被检测到的时间(窗口期)、从感染到发病的时间(潜伏期),每一步都决定了感染者未来的命运。更残酷的是,病毒在倒计时期间已具备传染性,但感染者可能毫无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