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书,始于唐代,是男女双方缔结婚姻的文约,即旧时的结婚证书。旧时的婚书,都用红纸墨书。上写双方的姓名、年庚以及主婚的长辈和媒妁等人的姓名。多数还写有“乾坤定矣”“天作之合”“富贵长春”“福寿双全”“金玉满堂”之类的吉利话。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人的“情人节”。今天,纪念沈尹默诞辰140周年、第七届“相约七夕甜爱一生”上海书法名家书写结婚纪念证书活动在多伦路D52艺术空间举办。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秘书长沈文忠,中共虹口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吴强出席。
“消失的婚书”,它又“回来”了。近代以来,婚书开始向现代结婚证书过渡。直至新中国成立,结婚证书取代传统婚书,成为婚姻的有效凭证。这一曾代表男女缔结和保持婚姻关系的凭证,眼下又以新的形态流行起来。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婚书因遵行“六礼”而出现,在男女两个家庭的家长间订立。
来源:【红星新闻网】“消失的婚书”,它又“回来”了。这一曾代表男女缔结和保持婚姻关系的凭证,眼下又以新的形态流行起来,铜质婚书、苏绣婚书、卷轴婚书、折页婚书……一批新式婚书以精美的形态在社交媒体涌现;一批专门从事婚书定制的个人和机构也应运而生。
2月14日,在汕头市濠江区行政服务中心婚姻登记窗口,濠江区民政局首次采取书写婚书的形式为新人送上祝福,倡导节俭婚俗新风尚。当天,婚姻登记处特意装扮一番,设下书案,铺上红绸,摆好狼毫,备满金墨,迎接前来登记的新人。
婚约为清宣统三年民间婚约(1911年),主要内容是:“永言恭修鸞笺,谨遵台命,谨将侄女之里居,三代年庚行次开列,于左西遥地方,本庄曾祖沛祖樹桢父嶭,年十岁,行一,皇清宣统三年岁次,辛亥梅月,中浣良辰。” 据考证,民间婚书最早大约起源于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