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其主体部分在我国青海和西藏,高原由此得名,青藏高原北起昆仑,南抵喜马拉雅,东自横断山脉,西至喀喇昆仑,在我国境内面积约为257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大于4000米,被誉为世界屋脊,也被称为世界第三极。
2月10日,记者从中科院青藏高原所获悉,该所丁林院士领衔的碰撞隆升及影响团队通过构造地质演化、岩石圈深部动力学过程、古温度、古植被分析和古气候模拟等多领域、多手段综合研究,定量恢复了青藏高原中央谷地3800-2900万年前的隆升和消亡过程。
这项破解青藏高原形成世界屋脊谜团的重要科研成果论文,北京时间2月10日获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在线发表,实现在青藏高原各圈层时空演化研究方面迈出坚实一步,对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示范作用,也成为中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
青藏高原东西长约2800千米,南北宽约300~1500千米,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地形上可分为羌塘高原、藏南谷地、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地、青海高原和川藏高山峡谷区等6个部分,包括中国西藏全部和青海、新疆、甘肃、四川、云南的部分以及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丁林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构造地质演化、岩石圈深部动力学过程、古温度、古植被分析和古气候模拟等多领域、多手段综合研究,定量恢复了青藏高原中央谷地3800万年至2900万年前的隆升和消亡过程,揭示了中央谷地的隆升是青藏高原对地表圈层环境的巨大影响的开始。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丁林院士领衔的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团队受国际专业学术期刊《自然综述:地球与环境》主编邀请,近日以“青藏高原隆升时间和机制”为题发表综述论文,系统揭示青藏高原的差异性隆升过程和深部动力学机制。
青藏高原生长是新生代波澜壮阔的造山运动,也是驱动东亚气候系统和生态环境演变的关键因素。近几十年来,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对青藏高原生长开展了深入研究,深化了关于新生代青藏高原生长对东亚气候系统、水汽循环和生态系统影响的认知,但关于青藏高原地形地貌的演化存在争议,有待进一步研究。
中考、高考结束了,暑期开始啦!来一场充满仪式感的旅行,释放工作和学习上的压力,青藏高原上的蓝天白云、雪山绵延、奇异传说就吸引着很多朋友的目光。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报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绝大部分位于中国境内,横跨国内多省,地域广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