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学斌 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如何准确理解与把握这一重大研究成果的实证意义,颇为重要。
中共中央政治局2022年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中国国家版本馆,主要承担国家版本资源规划协调、普查征集、典藏展示、研究交流和宣传使用职责,是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它的格局是“一总三分”——中央总馆“文瀚阁”和西安分馆“文济阁”、杭州分馆“文润阁”、广州分馆“文沁阁”。
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中国考古学100多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这些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考古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深厚底蕴的根基所在。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一项以考古调查发掘获取相关资料为主要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采取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式,揭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重大科研项目。本期节目,通过访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带领观众从考古实证出发,展开一段中华文明的寻根之旅。
2022年7月16日出版的第14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5月27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新华社北京2月14日电 2月14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文明中国〉:考古学实证下的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的报道。“中国考古学历经百年取得丰硕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要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要准确把握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弄清楚我们的文明以何连续、何以连续,充分认识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怎样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理解古代中国、现代中国以及未来中国。
“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追根溯源实证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柴雅欣 3月28日,国家文物局揭晓“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图为俯瞰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考古方舱。图为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发掘出的龙泉窑瓷器。
为迎接联合国第六个“国际茶日”暨2024年5月21日“国际茶日”的到来,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和《文明》杂志社特别策划推出《中华茶·心之韵》纪念特刊,以18万多字、600多幅影像、分布图和示意图、367页的篇幅,展开了中华茶之波澜壮阔的历史而又涓涓细流的记忆、描绘了中华茶之宏伟壮丽的画面而又细致入微的故事。
2004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其中重大成果之一是“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其中,“实证”了中国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即证明中国存在百万年连续的古人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