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讨论谢晋元在调任524团中校团附之前的任职,又把旧军队中参谋长的话题带了出来,今天就再说说旧军队中的参谋长。图1 清末新军中的参谋作业一、参谋长一职在中国的沿革尽管很多文章都说古代的军师就相当于今天的参谋长,但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参谋长在中国的出现,是自清末编练新军开始的。
聊起司令部和参谋的关系,尽管这个组织或者说名词来自于国外。最早17-18世纪的普鲁士就已经有了相关的军需总监和参谋,但实质上该制度的正式确立还得是来自拿破仑和后来的老毛奇。尤其老毛奇可能算是真正意义上,将参谋作为指挥作战的重要骨干,而非司令官的附属品或机械的执行者。
“参谋不带长,放屁都不响”这是大众对参谋长这一职位最常见的理解,这里所说的“参谋”指的就是参谋长,而“长”指的就是各级的部队长,换言之就是如果参谋长没有得到所在部队的军事长官的支持,那么就没有任何权力及影响力,没有人会把参谋长的话当回事。
但是这段经历也使倪志亮明白一个道理,要有想有所作为,必须要进军校学习,一方面可以学到军事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拿个文凭,如果有个军校毕业生的金字招牌,对自己的从军之路会有莫大的帮助,于是他报考黄埔军校,并顺利进行黄埔军校第4期学习,和林彪、李运昌等人是同学。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全军下辖三个师六个旅,旅长分别是陈光、徐海东、卢冬生、陈伯钧、王宏坤、陈赓,都是红军时期担任军、师级领导的资深将领,而六个旅的参谋长则分别是陈士榘、陈漫远、姚喆、唐子奇、唐天际、李聚奎,也都是有着丰富司令部工作经验的军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