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伏娃曾说,虚无主义可以像疾病一样进行传播。生活中难免会有让人感觉意义缺失的时刻。宅在家里刷手机、标准化的学校教育、打工人的职场生活,似乎处处都有些许“虚无主义”的影子。虚无主义究竟是什么?虚无主义又从何而来?回溯欧洲虚无主义的思潮,尼采是一个无法绕过的人物。
Friedrich Nietzsche: The Will to Power, Translated by Walter Kaufman and R.J.Hollingdale, Edited by Walter Kaufmann, New York: Random House, Inc. ,1968, p.273.
第三章 反思极权主义 亲身经历过作为犹太人被驱逐、被关押的痛苦,作为无国籍者、难民流亡的艰辛,玛格丽特·卡诺凡(Margeret Canovan)认为阿伦特的思想可以解读为和现代政治的这一最野蛮形态的“漫长对话”。
尼采在《权力意志》中提到虚无主义,并将其用“上帝死了”来加以说明,认为欧洲近代的虚无主义始于基督教信仰的破灭,由此可见,尼采的虚无主义只限定在欧洲世界,尤其是只限定在欧洲世界之基督教教徒之中,但为什么在我,我这样一个并无此背景下的无神论者也会陷入一种所谓的虚无主义,或者说我是否根本就没处在一种虚无主义之中,而只是披着虚无主义的外壳,陷入到一种不知所措的境地,但为了寻求一种仅存的安全感,我选择将自己归于某一种主义之中,归于由这个主义所集结起来的一个群体之中,这样我错误的认识了自己,也错误的认识了虚无主义。
然而,这个善意的劝慰无法消释梁济心中的郁结,三天之后,梁济投净业湖自尽。应当说,吸引江绪林的并不是梁潄溟所持有的特定理论立场或政治立场,而是梁潄溟丰厚的思想资源与个体生命,这让梁潄溟在比父辈与后辈的学者经历和见证了更多的苦难、动荡与险恶的情况下,仍在言行中显露出更多的从容、豁达和乐观。
经常接触马丁海德格尔思想的人,对于我这篇文章的标题所列举的这些形而上学的基本词汇,可以不再以形而上学传统所赋予它们的意义方式来阅读它们。存在是精神,这能够同古希腊人以及黑格尔一致起来;而上帝是精神,则是《新约圣经》所告诉我们的。
这些年,美西方所谓战略界一些人最怕听到“东升西降”。美国政客也是张口闭口“中国不要赌美国输”。问题是,“东升”不是中国人吹出来的,“西降”也不是西方人怕就能躲得开的。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一边是行大道、利天下,另一边是谋霸权、薅羊毛,孰优孰劣明摆着。
巴门尼德在《论自然》中以存在为研究对象,巴门尼德认为,存在存在,不可能不存在;存在主义利用存在这个概念,力图把世界的统一性归结为存在,即:人们所认识的任何事物,无论怎样千差万别,无论是质的不同,还是量的不同,无论是物质还是意识,是因还是果,在存在这一点上是相通的,存在是任何事物、任何现象所具有的共性。
关于尼采,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但即便如此,尼采的一生都在向生活宣战:他从来不认为人生有什么预设的目标,甚至认为人一无所有,不拥有生命的意义,但他也认为正是因为这种人生的虚无,才给了人们创造的无限可能性。
在巴黎记者摄下的一张照片中,24岁的弗朗索瓦丝•萨冈站在法院的围栏后朝镜头微笑,她因飙车而深陷三起诉讼案,嘴角却掩藏不住疲倦和嘲弄。也有时候,镜头下的她在开庭前夕坐在法院的广场前酗酒,或是因为车祸被送进急救病房。1959年那会儿,人们最关注的是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