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市场下行以来,土地市场的温度也出现骤降。2022年1-4月,全国供地收入为12,806.80亿元,同比下降43.58%,仅福建、北京两个省份供地收入同比实现正增长。吉林、上海、青海、江苏和天津为供地收入同比降幅最大的五个省份。
近两年来,土地市场一个巨大改变是民企几乎销声匿迹、城投企业逆势崛起为“拿地大户”。“城投企业,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城投企业,正在由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平台,逐步转变为城市综合开发商,未来城投将更加深度介入广义房地产。
中指研究院土地事业部负责人张凯对36氪表示,房地产市场表现不振,房企拿地意愿持续走低,各地土拍溢价成交宗数占比降至20%以下,所有地块均底价成交的现象屡见不鲜,市场化运作房企参与积极性亦呈下降趋势,城投再次进场托底,成为市场绝对主力。
“3月23日,恒大地产再掷87700万元,摘得宜秀区长江大桥收费站出口旁一宗商住用地,总面积175.35亩,楼面价3410元/㎡,落下安庆第四子!这是2020年开局,安庆土地市场继弘阳地产、绿地安徽、高速地产之后,第四家房企摘地。
在我国是一类特殊的企业,是承接地方城市建设中的投资,大家可理解成地方的融资平台,大家也听过城投债。近期上面派出很多督导组,到地方查看落实六稳六保,很显然就是地方财政出问题了,我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城投债,这种城投债在很多平台出现,我怎么一说大家就明白了吧,用城投缓解财政压力,最后由银行理财或者私募中购买,还有基金等参与。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吴抒颖 深圳报道城投公司,是近两年土地市场上一股异军突起的力量。随着民营房企淡出,国央企聚焦重点城市热门地块,非热门城市众多的土地难觅“意中人”,当地的城投公司不得不现身,成为土地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许多市场参与方看来,城投公司拿地旨在“托底”。
在各地土拍市场逆势揽储的城投企业,或将迎来新一轮政策“紧箍”。近日,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加强“三公”经费管理严控一般性支出的通知》明确提出:“严禁通过举债储备土地,不得通过国企购地等方式虚增土地出让收入,不得巧立名目虚增财政收入,弥补财政收入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