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土耳其著名作家奥尔罕·帕慕克发表了一篇文章,讲述了此次土耳其地震中他所了解的那些惊心动魄的景象,以及地震中愤怒、绝望而无助的人们。以下为全文译文。当地时间2023年2月12日,土耳其阿德亚曼,志愿者和救援队在被摧毁的建筑废墟中开展搜救工作。
记者 | 潘文捷编辑 | 黄月北京时间2月6日,土耳其先后发生两次震源深度20千米的7.8级地震。11日,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女孩被困于倒塌的混凝土下,男人不知如何是好》。
10月是诺奖季,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的新作《瘟疫之夜》中文简体版也即将出炉。这部书是帕慕克酝酿了四十年,最终用五年时间完成的小说,它讲述的是一座小岛对抗瘟疫的故事:1901年,风雨飘摇的奥斯曼帝国,
2006年获得诺奖之后,帕慕克先生曾在2008年到访中国,第一场公开活动中他就曾自豪地宣告,“我刚完成了一部600页的小说”,即2010年由世纪文景出版的中文简体版《纯真博物馆》,一部细腻婉转又悲伤的爱情故事。
帕慕克的小说都有着浓厚的政治与历史主题,作为爱情小说的《纯真博物馆》也不例外,它完全可以解读为一个由西化生活方式带来的冲击所形成的生活碎片的故事。但是,吸引着世界各地读者前往位于伊斯坦布尔的纯真博物馆去参观的,却只是书中凯末尔与芙颂的爱情故事。
原标题:“名家讲经典——徐则臣:关于奥尔罕·帕慕克,一个‘帝国斜阳’的书写者”文学活动举办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苏墨日前,第九届北京十月文学月配套活动“名家讲经典——徐则臣:关于奥尔罕·帕慕克,一个‘帝国斜阳’的书写者”文学活动在北京工业大学举办。
下文经出版社授权,摘编自《星月之下:游思土耳其》,作者西闪与西门媚在这本书中讲述了漫游土耳其的见闻,原文题为“纯真记”。《星月之下:游思土耳其》,西闪 西门媚 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8月。纯真记撰文|西门媚伊斯坦布尔的一条普通小街,暗红的一幢三层民居,漂亮地站在街角。
荷兰画家老彼得·勃鲁盖尔表现瘟疫主题的名画《死神的胜利》(1562年),现藏于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资料图/图)“感谢上帝,国境终于开放了,我很快就要到中国去了。”2023年4月11日,奥尔罕·帕慕克接受南方周末记者线上采访时兴奋地说。
许多年里,诺奖作家奥尔罕·帕慕克酝酿着一部新小说,这部名为《瘟疫之夜》的小说最终诞生的时间是去年3月也是全球疫情持续推高的时期,帕慕克看到了现实中发生的疫情和自己小说情节有许多类似,他一边观察一边修改了新作。
费里特·奥尔罕·帕慕克,土耳其作家,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进入罗伯特学院学习一直到高中毕业后,由于全家的期望,以及自己梦想中的职业─画家,而去伊斯坦布尔理工大学学习建筑学,但在三年后中途退学,成为全职作家。
除了医学上的落后外,帕慕克在《瘟疫之夜》中还在思考政治与人生观的问题,他说,“东方人大多是宿命论者”,而在宗教氛围更浓烈的奥斯曼帝国,死亡不仅是威胁或惩戒,它还是一件所有人都无法逃脱的宿命,既然是宿命,便无法避免。
(Adam Nade/图)(相关报道详见《奥尔罕·帕慕克:我希望我的故事带点童话色彩》)像诗人胡桑说的,《瘟疫之夜》推翻了我们之前的阅读经验。奥尔罕·帕慕克故意使用了复杂的叙事结构,创造了大量面目模糊的角色,我读得气喘吁吁两眼抽筋,还是像徘徊在一幢精密建筑的门口找不到开门的钥匙。
1月,诺奖作家帕慕克推出了新作《远山的回忆》,这是一本游记,也像一本充满他手绘的手账本;作家班维尔成为普拉多美术馆的驻馆作家后,讲述着自己的写作心得;英剧《德雷尔一家》原著作者杰拉尔德·德雷尔的新书《我和其他动物》里披露了科孚岛岁月的更多趣事。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第九届北京十月文学月活动“名家讲经典——徐则臣:关于奥尔罕·帕慕克,一个‘帝国斜阳’的书写者”,近日在北京工业大学举办。奥尔罕·帕慕克是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1952年出生于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
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寂静的房子》奥尔罕·帕慕克 著 沈志兴 彭俊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在我的书中,年轻人最喜欢《寂静的房子》,里面的每个年轻人都是我。”这本出版于1983年的书,是奥尔罕·帕慕克的第二部长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