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罗云鹏 通讯员 李晓慧12月16日,记者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获悉,该校集成电路学院教授宋清海、周宇团队在碳化硅集成光量子纠缠器件领域取得新突破,将进一步推进集成光量子信息技术在量子网络和量子传感领域的应用。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 科技日报记者 金凤记者7日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物理学院教授缪峰、副教授梁世军团队联合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程斌,通过构筑特殊堆垛构型的魔角石墨烯器件,观测到电子型铁电性与拓扑边界态的共存,并基于可选择的准连续铁电开关,首次提出了噪声免疫的类脑计算方案。
我国科研团队在交流电合成化学领域取得新突破记者7月14日从武汉大学获悉,该校高等研究院、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雷爱文教授团队实现了交流电解环境下金属催化物种精准调控,解决了电合成条件下过渡金属催化剂容易在阴极析出失活而必须用分离池的科学难题。
来源:新华社 记者1月22日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获悉,我国科研团队通过技术创新,开发出新型太赫兹波偏振调制器,可实现对太赫兹波偏振态的高精度动态调控,有助于推动太赫兹波在新一代无线通信、文物无损检测等领域加速应用。
我国科研团队在智能光电成像器件领域取得突破不同物质的反射光或透射光波长不同、光谱各异,但人眼仅可接收有限特定波长的光,因此无法超脱红绿蓝“三原色”的“调色盘”。北京理工大学张军院士团队自主研制出百通道百万像素的高光谱实时成像器件,可高效率、智能化探测“三原色”之外的更多“原色”。
不同物质的反射光或透射光波长不同、光谱各异,但人眼仅可接收有限特定波长的光,因此无法超脱红绿蓝“三原色”的“调色盘”。北京理工大学张军院士团队自主研制出百通道百万像素的高光谱实时成像器件,可高效率、智能化探测“三原色”之外的更多“原色”。
7月8日 农历六月初三 星期一今日快讯2024NEWS科协动态中国营养学会中国营养学会科研基金——百胜餐饮健康专项基金开始申报。申请截至7月30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2024年度“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启动。提名截至7月30日。
来源:【濮阳日报】新华社长沙8月14日电 记者14日从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获悉,近日,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王福俤、闵军霞教授团队联合温州医科大学郑明华教授团队、浙江大学药学院俞永平教授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代谢》杂志发表题为《综合临床和临床前研究明确新型铁螯合剂FOT1(铁死亡终结
记者从复旦大学获悉,北京时间2月14日,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张波教授团队、徐一飞青年研究员团队联合化学系徐昕教授团队,在《科学》杂志(Science)发表关于质子交换膜电解水装置(PEMWE)催化剂的最新研究成果,题为《熟化诱导嵌入形成的超稳定析氧反
e公司讯,记者获悉,近日,吉林大学物理学院高压与超硬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综合极端条件高压科学中心刘冰冰教授、姚明光教授团队联合中山大学朱升财教授等取得了重大突破,在Nature Materials上发表题为“General Approach for Synthesizing He
记者黄媛艳2月7日,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从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上海交通大学海南研究院获悉,该院与李政道研究所领衔的“海铃计划”团队成功实施了新型探测球舱(hDOM)、粒子鉴别、实时海水光学性质刻度、声学定位等阶段性技术攻坚的深海验证,为建设国际领先的深海中微子望远镜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洁)近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陈学权、方广有带领的研究团队,通过创新技术实现超宽带太赫兹偏振态的高精度动态调控。该项成果已发表于学术期刊《光学》(Optica)。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获悉,该研究所科研团队与多家单位合作,在“作物抗寄生植物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有望为寄生植物危害较为严重的地区粮食安全作出贡献。相关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2025年2月13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北京时间5月30日清华大学2项最新科研成果同时发表于《自然》(Nature)清华大学依托精密仪器系的类脑计算研究中心施路平教授团队提出一种基于视觉原语的互补双通路类脑视觉感知新范式研制出世界首款类脑互补视觉芯片“天眸芯”基于该研究成果的论文《面向开放世界感知具有互补通路的视觉芯片
这项研究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牵头,联合浙江大学医学院、苏州大学、海南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多家机构完成,研究成果发表在2025年1月2日的柳叶刀子刊,eBioMedicine上。
1月20日有中国“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取得新突破其首次完成1亿摄氏度1066秒“高质量等离子体运行”这是中国科研团队向着聚变发电的未来迈出的一大步也是人类向着清洁能源未来迈出的一大步中国“人造太阳”加快实现聚变发电因核聚变无限、清洁和安全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