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文王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云。”“自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大意是说,在周文王之前,就有伏羲版《易经》,只有八个卦象,姑且称之为《易经》1.
六十四卦是《易经》主要内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符号系统。《易传》是《易经》的哲理诠释,历史上把《易经》和《易传》合称为《周易》:易学是历代学者对《周易》的解读和应用,形成颇具特色的诸如秦汉易学、唐宋易学、明清易学乃至现代易学等历代易学。
提到《周易》,我们都觉得它是既神秘又玄虚,我们对它的态度也是既崇敬又质疑,这都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了解《周易》,我们对它的印象也仅仅是来源于一些大师们的说教或民间所谓的占卜师们的玄虚宣传,如果我们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沿着易学研究的发展演变历程去认识《周易》,那就不难解读到《周易》是本来面貌!
“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周易,孔子作经传。”《周易》六十四卦是从自然中总结的能够指导人们日常行为的工具。人生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际遇,我们也身处在复杂的社会关系当中,为了生存就需要学习行为规范和承担社会责任。
《周易》本来是殷末周初人们用来占卜算卦的方法,起初,它并不是一本书,也没有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卦爻辞,更没有《彖传》、《系辞》、《象传》《文言》、《说卦》等被后代易学家称为《易传》或“十翼”的部分,只是蕴涵数理逻辑的卦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