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最初意思为“君之子”,在先秦典籍中常与小人相对,更多的是强调其政治地位,由于其崇高的政治地位,对知识的拥有,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在儒家的经典《论语》中,君子更多地成为一种理想人格,被赋予了更多的道德内涵。
熟语,指常用的固定短语。如:乱七八糟、不管三七二十一、死马当作活马医等。熟语用词固定、语义结合紧密、语音和谐,是语言中独立运用的词汇单位,它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结构上的稳定性、意义上的整体性。成 语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定型的词。
老子的君,既不是君王,也不是君子。老子道德经提到“君”的确切的地说只有两处。老子道德经是老子关尹子等人讲道时说的,还是老子被关尹子拦下来囚闭在函谷关的兵营哨所里写的,尚无法确定,所以我也不确定老子口中还是笔下的“君”,到底是怎么回事?
“君子”概念是经由儒家学说打磨形塑的文化符号,尤其在《论语》中,孔子劳神苦思、不厌其详;《尚书》《周易》《诗经》都出现过“君子”的概念,唯有经过孔子的精细阐发,一个克己奉公、彬彬有礼、敏锐智慧、自强不息的君子形象开始大放异彩——完成了从社会身份向文化符号的华丽变身。
君子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对中华民族理想道德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儒家和墨家都非常重视君子文化,不仅提出了自家学派的君子观,建构了完美的道德人格和政治品格,还希望人们把君子作为取法的对象和学习的榜样。
《增广贤文》有言:“花枝叶下犹藏刺,人心怎保不怀毒?”再怎么艳丽的鲜花,它的底下,都是藏着尖刺的。而人心这种东西,又有谁能保证它不会存在“狠毒”的一面呢?人心,特别复杂。温暖的时候,堪比暖阳。而狠辣的时候,胜似毒蝎。尤其是在“利益争夺”的时候,人心险恶的一面,就凸显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