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融通世界编辑|融通世界前言:古代人如何渡过寒冬?古代的冬天确实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在那个没有暖气、电热毯的年代,人们是如何对抗严寒的呢?
■李丽 王宏超一念寒风起,一语冬情生。中国古代取暖工具的演变与发展反映了经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记录了千百年来适应季节变换的智慧与浪漫。手炉与足炉手炉是古人冬季暖手的利器,是不少达官贵人家中的常备之物。手炉小巧玲珑,可捧在手上或藏于袖内,因而又名“捧炉”“袖炉”。
清晚期·歙石镂空铜盒暖砚 (故宫博物院藏)清·赤铜暖砚胤禛行乐图册·围炉观书卧褥香炉暖椅立冬节气已过,北方地区气温断崖式下降,各地也陆续进入了供暖季。北方市民在各大社交平台里是一片欢呼,毕竟在冬日里拥有暖气那是极大的幸福。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已经掌握了多种多样的防寒保暖手段,在气温较低的北方地区,更是有集中供暖来保证人们的冬日生活。而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古代,人们的防寒方法就十分有限,绝大多数百姓都是通过穿着棉服,盖棉被来度过寒冬的。
“腊酒自盈樽,金炉兽炭温。”在古代,没有暖气、空调等的加持,古人是如何度过寒冷的冬季?走进博物馆,我们就会发现,火盆、手炉、足炉等取暖用具已有数千年的使用历史,这些器物不仅体现着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更透露出浓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