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院士曾经做过一个“禾下乘凉梦”,他梦见水稻能长到两米高,稻穗像扫帚一样大,如今这个梦想居然成真了。今年9月24日上午,重庆市大足区拾万镇的五彩田园里,2米高的水稻飘摇着沉甸甸的稻穗,为田间行走的农民遮蔽出一片阴凉。
50多年前,袁隆平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长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揭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文革”期间,他因为这篇论文受到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即后来的科学技术部)关注,科委九局局长赵石英力保他进行杂交水稻研究。他说:“这是一篇救了我的论文。
1964年7月5日,袁隆平在试验田中逐行逐穗寻觅,突然一株稻穗吸引了他的目光,这就是他在14万株稻穗中选到了想要的雄性不育株。2年时间里,他刻苦钻研,写下自己第一篇关于杂交水稻的论文。如今,这份手稿被珍藏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里,红色格纹纸上,一行行字迹里满是赤诚。
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他是用毕生努力发展杂交水稻的追梦人;他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他,就是袁隆平。今年的5月30日是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让我们一起重温“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动人故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亲历过饥馑岁月的袁隆平选择农业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