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莎草科薹草属植物新种—都安薹草。(许为斌 摄)广西发现莎草科薹草属植物新种记者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获悉,近期,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技术团队在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开展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创建区综合科学考察时,发现莎草科薹草属植物新种——都安薹草。
来源:【福建发布】8月下旬以来福建永安市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又上新发表了绿黄红菇、天宝岩裸脚伞两个全球新物种这是继福建永安青冈天宝岩肿腿迷甲等多个以天宝岩为模式标本产地的新物种发表之后天宝岩保护区又上新的真菌物种绿黄红菇和天宝岩裸脚伞 廖金朋 摄其中,绿黄红菇模式标本于今年8月
来源:【江西发布】近日从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传来消息:该研究所科研人员首次在宜春铜鼓县境内发现了一个鱼类新物种虎纹后鳍花鳅(Niwaella tigrina)虎纹后鳍花鳅作为后鳍花鳅属中的新物种是中国境内发现的第八种该属鱼类也是江西境内发现的第二种该属鱼类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高级
来源:新福建近日,福建梁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在动植物监测过程中,在梁野山保护区主峰的西南侧,海拔1450米~1500米的山凹石壁上发现了未见过的蕨类植物。经专家鉴定,该植物为鞘舌卷柏,是福建省蕨类新纪录植物。
贵州发现新物种“北盘江凤仙花”我国植物学家在贵州北盘江流域盘州市境内进行科考时,发现凤仙花科植物的一新种。研究人员以其发现地将其命名为“北盘江凤仙花”。这一研究成果4月30日发表在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PhytoKeys上。
近日,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新物种——秦岭缺翅螳。9月底,佛坪保护区三官庙站执行秋季常规巡护任务的巡护员,在完成巡护相关任务返回途中,在海拔1850m的小路上发现一块巨石,上面的苔藓有些奇怪,进一步仔细观察后看到了一只奇怪的螳螂,与佛坪常见的各种螳螂都不一样。
“海宁卵角蚁:具有脱翅蚁后的中国卵角蚁属新种,与无后的毕氏卵角蚁密切相关”。最近,国际动物学领域学术期刊《ZooKeys》发表了一篇聚焦新物种的论文。在这篇汇聚众多专业学者名字的论文中,有一个特别的作者,他就是新物种的第一发现者——就读于海宁市紫微高级中学的16岁高一学生刘浩宇。
9月7日,记者获悉,广西大明山保护区铜矿护林防火站护林员在野外巡护时,发现了保护区新记录物种——触形大疣蛛。触形大疣蛛。 通讯员 梁济顺 周川威 摄触形大疣蛛(学名:Macrothele palpator),又名触形粒突蛛,为大疣蛛科大疣蛛属节肢动物。
绿斑爬岩鳅。新华社发(陈浩骏 摄)据上海海洋大学唐文乔教授介绍,绿斑爬岩鳅是生活在广西中部至云南西部山溪中一种长相奇特的鱼类,身体呈深绿色,有斑马一样的黑色条纹,可像圆盘一样吸附在石头上,当地人形象地称为“绿斑马”。
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西南大学科研团队合作在浙江省发现并报道了一个两栖动物新物种——姬林蛙,为中国已知林蛙中最小体型。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SCI期刊《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上。图为野外环境中的姬林蛙。
近日在全域生物多样性调查过程中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发现一全球新物种——天钟山泡头菌这是一种外形像酒杯状泡头菌真菌新物种因其首次在天钟山被发现因而被命名为天钟山泡头菌天钟山泡头菌是隶属于蘑菇目泡头菌科泡头菌属的一个新物种,也是蘑菇的一种但是跟平常所说蘑菇差异比较大它形体娇小,呈杯状或
我国科研人员发现两栖动物新物种立春角蟾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生物多样性研究团队在福建省宁德市南漈山发现一两栖动物新物种立春角蟾。相关科研成果近期于国际动物分类学期刊《ZooKeys》正式发表。图为立春角蟾。
广西发现一樟科植物新物种——靖西楠记者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获悉,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科研团队在位于中越边境的广西靖西市和那坡县一带,发现一樟科楠属植物新物种。于近期发表在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Phytotaxa》,该新物种被命名为靖西楠,为中国特有物种。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生物多样性与生态服务团队华南农业大学植物生物学基础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科研人员在海南尖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一罕见植物基于形态学与物候学研究结果确认该植物为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金樽水玉杯”这一研究成果近日在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Phytotax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