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以前,我国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和奥地利的维也纳大学进行合作,发表了一篇重磅研究成果。这项成果是什么呢?是中国和奥地利的科学家们通过超级计算机模拟揭示了电子离开原子时的一种神秘现象,这种现象就是量子纠缠的产生。
量子纠缠,这一曾令众人深感神秘的概念,正逐步褪去其神秘的外衣。要明晰这一成果的重大意义,我们得先对量子纠缠的基本原理有所了解。通俗来讲,量子纠缠仿若两个心有灵犀的“挚友”,即便它们天各一方,也能即刻洞悉对方的变化。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柳必恒教授研究组与南京邮电大学电子与光学工程学院、柔性电子学院盛宇波教授等人合作,首次在实验室实现了确定的纠缠纯化,纯化效率在理论上可提高10亿倍,为未来高效率量子中继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量子纠缠可以说是量子物理中最吸引人的现象之一,它指的是两个粒子之间存在某种量子态,如果通过量子力学方程式,粒子A处于α量子态,粒子B处于β量子态,这时候我们就说它们两个处于叠加态,当观察到粒子A是α态的时候,同时也就知道粒子B一定处于β态。
即将发射的量子科学卫星,有五个地面观测站,包括北京的兴隆站、新疆的南山站、青海的德令哈站和云南的丽江站,丽江站今年5月开始建设,是五个站中最后一个进行改建的站台。丽江观测站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8米大口径的望远镜、量子终端和综控系统。
央广网合肥7月13日消息(记者鲍玉婵)记者7月12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教授潘建伟、朱晓波、彭承志等组成的研究团队与北京大学学者合作,成功实现了51个超导量子比特簇态制备和验证,刷新了所有量子系统中真纠缠比特数目的世界纪录,并首次实现了基于测量的变分量子算法的演示。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近期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研发出一种新的纠缠态测量方法,可以快速检验出多体纠缠态相对于目标纠缠态的保真度,实验实现了最优效率的多光子纠缠态检验,对研制大规模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网络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日前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郁司夏、孙亮亮、周祥与安徽大学许振朋及瑞典隆德大学研究人员等合作,发现原本只是探测纠缠有无的实验数据可以用来估计纠缠大小。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
【我国科学家在量子纠缠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财联社3月29日电,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郁司夏、孙亮亮、周祥与安徽大学许振朋及瑞典隆德大学研究人员等合作,发现原本只是探测纠缠有无的实验数据可以用来估计纠缠大小。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
新华社北京7月12日电(记者张泉 徐海涛)量子纠缠是量子计算加速效应的根本来源之一,纠缠比特数目的增多可使量子计算能力呈指数增长。我国科学家日前成功实现了51个超导量子比特簇态制备和验证,刷新了所有量子系统中真纠缠比特数目的世界纪录。
外媒称,中国15日通过一个具有重大地缘战略意义的里程碑事件展现其科技实力:打破量子通信距离的纪录。据西班牙《国家报》网站6月15日报道,中国一个科学家团队15日宣布,首次使用量子技术实现加密信息的同时传输。
中国在量子通信技术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举世瞩目,为国家信息安全筑牢了坚实防线,也为科技进步注入了澎湃动力。2016 年 8 月 16 日,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墨子号”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
该项目首席科学家潘建伟团队在《科学》杂志披露:当卫星向青海德令哈和云南丽江两个地面站发射量子纠缠光子对时,在1200公里距离上仍保持量子关联性,其统计显著性达到5.3个标准差——相当于连中27次彩票头奖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