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傅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内容提要:赋的起源和文体的形成,有源于楚辞、源于六诗、源于纵横家文、源于诸子等各种不同说法,学术界根据汉代辞赋作品的不同体制,区分为骚体赋、大赋、小赋等类别,又据时代先后,以骚体赋最早产生,渐渐影响到大赋的产生。
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诗》与礼互为表里,是承载周人意志的复合载体。《诗》在礼乐仪式中的演述,大致存在歌与诵两种方式。《诗》可以被之琴瑟,咏而歌,但要遵循“歌诗必类”的基本原则,即所选用的《诗》,必须在主旨上与典礼的主题及参与者的身份相符合。
汉朝应劭《风俗通义》指出:“为政之要,辨风正俗,最其上也。”“为政必先究风俗”也成为历代君主恪守的祖训,他们一方面亲历亲行体察风俗民情,另一方面借由遣使、进谏考察风俗民情,从风俗民情中了解民意民愿,将风俗民情作为制定国策的重要参照,并由史官载入史册。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忧心如惔,不敢戏谈。国既卒斩,何用不监!节彼南山,有实其猗。赫赫师尹,不平谓何。天方荐瘥,丧乱弘多。民言无嘉,憯莫惩嗟。尹氏大师,维周之氐;秉国之钧,四方是维。天子是毗,俾民不迷。不吊昊天,不宜空我师。弗躬弗亲,庶民弗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