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这个字的结构,一边是“人”,一边是“需”,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自己需要,再是被旁人需要。一个人念书多了,有了学问,通了学理,去满足自己的需要,并有所斩获,叫自得。中举人,进进士,拿状元,之后获赐一个好差使,都是自得。
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当遇到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的人时,常称之为“儒雅”,把历史上能“投戈讲艺、息马论道”的将领常称之为“儒将”,把靠读书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人常称之为“儒吏”,把以宣扬孔孟思想为研学使命的人常称之为“儒家人物”。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本文分享一组特别容易混淆的汉字“儒”和“孺”。它们 到底什么区别?看到“儒”,很自然地想到了孔子-儒家文化的代表;而看到“孺”又想到了鲁迅先生,他写的经典的一句话: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就成为中国唯一治国之学。纵观中国历史,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至今中国人的很多行为规范还与儒学息息相关。可以说,“儒”在中国文明和历史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中国文明甚至与儒家文明等同。
#历史开讲#如果一个文字让人脑海中具象化一个人物形象,那么“儒”就是一个读孔孟的文弱书生形象。如果儒代表一群人,那么你很大可能想到的是古代那些参加科举做官的人,而且大部分还是贪官污吏的那种。当然也不乏能记起历史长河中那些有名的大儒圣贤,如:王阳明、范仲淹、王安石、苏轼、韩愈。
儒是抑恶扬善,顺天休命,成就生命体全健文明的人。《说文解字》:儒,柔也。柔得尊位是指生命体的内在自然性理,生殖遗传信息,基因,形而上,太虚之理,造化的控制者,规矩者,规定的东西得以遵循,宜生率性生化,致中和,嘉之会的大美华章,大音大象希夷微,孔德之容,元亨利贞,即道法自然,生命逻辑的自洽。
如果一个“错误”持续了2000年,它还仅仅是一个错误吗?但讽刺的是,儒家被抬到国教地位是在汉武帝时期,那时候的大汉帝国可是出了名的武德充沛,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打击匈奴事业的汉武大帝为何要刻意抬高儒家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