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作为灾害系统中的一类承灾体,也会面临环境突变带来的灾害破坏风险。近年来,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灾害等严重威胁文化遗产的安全。为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携手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立课题组开展研究,深入探讨应对策略。
科技日报北京1月24日电 (记者张佳欣)据最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报道,包括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在内的国际科学家团队,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成功完成了世界上首个合成酵母基因组中最后一条染色体的创建,拼上了最后一块“拼图”。这一成就标志着国际酵母基因组合成计划(Sc2.
来源:【淳安融媒体中心】渔业篇—— 池塘养殖 ——抓紧修复损毁设施。洪水过后,要及时修复倒塌和冲毁的塘埂、进排水系统,整理并加固堤坝、池埂,清理过水库房和生产物资,修缮供电、供水、供气等设施,及时恢复正常的养殖生产。适时补放养殖苗种。
来源:潮新闻 最近,一波波科技爆发让世界把目光聚焦于杭州。其中,就包括一只全球跑得最快的机器狗。近日,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人形机器人创新研究院联合镜识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凯达尔焊接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四足机器人“黑豹2.
从2004年进入风控合规、合同法务数字化领域,到2018年慧点科技孵化“法智易”创业项目,再到如今独立成立北京太极法智易科技有限公司,经历近20年的沉淀和积累,太极法智易完成了华丽蜕变,大步进入2.0阶段。
原标题:吃太空蔬菜、穿航天员“同款”……航天科技“下凡”,走入寻常百姓家4月24日,我们将迎来第8个中国航天日。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取得飞速发展和进步,从“嫦娥”奔月到“天问”探火、从“北斗”造福人类到“天宫”开门纳客,中国航天用一项项科学技术创新突破着人类探索宇宙的边界。
【科普园地】有一种病毒,就像微观世界的超级变形金刚,能像魔术师一样变换自己的形态:一会儿变成紧凑的球体,一会儿又拉伸成长长的丝状结构——它就是甲流病毒!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在复杂环境中更好地存活,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捕,并不断进化。
我国科研团队近日发布一项关于新冠病毒进化的最新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新冠病毒将变为适应性更强的流行毒株。从长期来看,新冠病毒对宿主的致病性可能正在减少。自2019年底新冠病毒首次被发现以来,其通过一系列突变不断适应宿主环境,显著提高了传播力。
近日,有流行病学专家发表言论认为,新冠病毒的突变基本上已饱和了。新冠病毒当真已经“变无可变”了吗?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从整个自然界的广阔范围内看待病毒的变异,他表示,新冠病毒的宿主范围非常广,从老虎、狮子到老鼠、兔子,而且仍在进一步扩大,不能忽视新冠病毒可能带来更大的挑战。
新华社北京1月13日电(记者林苗苗)近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顾东风院士和鲁向锋教授团队研究发现,后天获得的克隆性造血相关基因突变可显著增加冠心病风险,相比未携带者,携带体细胞基因突变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将增加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