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在异国他乡结识了新的朋友,邂逅了相伴一生的爱人。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人与外国人的结合少之又少,有时甚至会被当成异类,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华夏大地上却出现了一段跨越国籍,跨越年龄的爱恋。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前言“你有想过,回俄罗斯去看一看吗?”“不回去了,还回去什么,中国就是我的家,山东就是我的家。”回答这个问题的90多岁老人名叫尼娜,她还有一个中国名字,叫刘墨兰。
前言2009年10月8日,黑龙江省绥芬河市和平公园广场中央树立起了一座名为“和平友谊天使”的雕像,这座雕像是为了纪念一位年仅17岁的中俄混血姑娘嘎丽娅而建立的。据传说,当时嘎丽娅正在上山劝降日军,结果被日军抓住并拖入山洞,最终只留下了一块红色头巾。
新华网哈尔滨8月15日电(记者王子辰)一位69年前在二战中牺牲的中俄混血少女嘎丽娅近日被追认为烈士。记者从黑龙江省绥芬河市了解到,黑龙江省民政厅近日作出《关于授予嘎丽娅同志烈士称号的批复》,追认嘎丽娅为烈士。
俄罗斯友人来到绥芬河向嘎丽娅纪念碑献上鲜花。东北网5月4日讯 ( 张锐付巍)中日战争爆发,枪林弹雨,硝烟弥漫,尸横遍野,国难当头,无数荷枪实弹的铁血军人战死沙场,留下一段段可歌可泣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而无数的百姓也为了自己祖国的解放付出了自己的一切。
傍晚,在黑龙江省绥芬河市和平公园的广场上,暖风拂面,老人们在遛弯,孩子们嬉笑打闹着,年轻的情侣手挽手低语着。在广场中间矗立着一座非同寻常的青铜雕像:一位生着美丽翅膀的少女站在山峰上,高举双手,挥舞着头巾。落日的余晖洒在雕像上,熠熠生辉。
中俄联合拍摄电影《天使嘎丽娅》在黑龙江肇东开机解培华摄中俄联合拍摄电影《天使嘎丽娅》在黑龙江肇东开机解培华摄中俄联合拍摄电影《天使嘎丽娅》在黑龙江肇东开机解培华摄中新网肇东4月9日电 (记者 解培华)由中俄两国首次联合拍摄的电影《天使嘎丽娅》9日上午在黑龙江省肇东市开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