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流传着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语,这些俗语都是老一辈的人们在生活和劳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俗语的覆盖面很广,其中有很多俗语是和我们的生活有关系,比如今天要说到的俗语“腊月不捡兔,正月不捡鸡”,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呢?老话有道理吗?
生活有时候是比较枯燥的,同时也充满未知,正因如此平凡的日子才不会太单调。就像有的人上班的路上不小心捡到了钱,哪怕只有五块十块也很让人开心。因为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件很幸运的事儿,其实捡到钱并不算很奇怪,在农村宽阔的土地上,有时候甚至会捡到鸡鸭猫狗这些小动物。
那么,村民们平时有空闲的时候就会去山间田野里捕捉一些野生动物来改善一下伙食,但是,如果是出门遇到一些已经死亡哪怕是刚死亡不久依然很新鲜的野味也不要庆幸自己的好运,并不是什么野味都能带回家烹饪的,农村老一辈的人说:“春不捡鸡,冬不拾兔”,这样的说法蕴含着老祖宗丰富的生活经验与智慧,不妨一看。所谓“春不捡鸡”,就是说春天的时候不要捡外面死亡的野鸡回来吃掉。
春天的野鸡和冬天的野兔不能捡,这是农村老人普遍说法之中的一种。在农村,还常听老人有其他一些类似的说法。这里,既含有民俗禁忌的含义,也有农村所处生存环境的现实的意义,既有迷信的说法,也体现农村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防范于未然。
俗语是农村的一种文化 ,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广大农民创造出了很多俗语 ,这些俗语包罗万象 ,看似言简意赅,其实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小时候,我经常和奶奶在一起 ,父母总是忙着外出干农活儿 ,常常把我放在奶奶家里 ,奶奶读过几年书 ,他聪明好学 ,能认识很多字 。
农历十二月是春节前的最后一个月,在民间称之为腊月,它源于古时候人们有“腊祭”的习俗,人们于岁末献上猎物,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古人要在这个月里制作腊味,通过代代相传,于是人们就把农历十二月叫做腊月了!今年的腊月是小月,没有大年三十,除夕提前到了腊月二十九日。
古代社会的生活,可比不上现在这么富足,那时候人们经常为了如何填饱肚子而发愁。有时候遇到灾荒的年月,人们只能捡一些野草或者是野果子吃。这时候,就有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如果遇到路边有野兔,人们也不会捡回家。主要是因为古代有一个规矩:“清早莫捡路边兔,夜晚别披‘生’白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