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鲁迅已经过时了,他的好多文章已经从教材中消失了。但是,人生有限,而艺术却较为永久。孔乙己是清朝末年的知识分子,他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教条,他满嘴之乎者也,却没能考上功名,只能成为“站着喝酒的长衫人”;
二十多年后,再读《孔乙己》,发现竟越读越悲。读到孔乙己恳求掌柜处,内心满是凄怆。对孔乙己的印象,已不再如年少应试时死记硬背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或许是随着年岁的增长,感同身受了,反而有了更多的包容、理解与同情。
《孔乙己》这篇文章重点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反映了旧社会人们的麻木和冷漠。孔乙己是被封建制度残害的,导致其麻木,在他看来只有读书高,只有读书人才是有身份的人,但是他的本性却是十分善良的,他愿意教人识字,也会把茴香豆分给孩子们,并且即使身无分文也不会欠人酒钱。
摘要:《孔乙己》是鲁迅的一篇经典小说,通过孔乙己的命运反映了封建社会下知识分子的命运。而今天,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竞争的加剧,许多大学生发现自己的学历并不能保障他们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形成了“孔乙己文学”这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