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飞镖已经成了曲艺赛道的常见现象。尤其是形成饭圈的相声界。自己曾言之凿凿地怒骂过、指斥过的,最后都一一应验在自己身上;自己拿来给饭圈立靶子的,结果一支支箭都绕过去冲着自己飞来。这样的例子在某个饭圈数不胜数,但为什么明显矛盾的话语,饭圈中人脸不红心不跳,还仍能蒙住很多人呢?
“饭圈文化”,一种始于娱乐圈,依托偶像艺人和粉丝经济形成的青年亚文化,由时代、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共同作用形成,正向发展有利于凝聚社交圈。但令人担忧的是,一些畸形、非理性的“饭圈”追星行为却也像岔路般逐渐滋生,甚至不惜挑战法律底线,并且从娱乐圈蔓延到了体育圈。
圈里人如痴如醉、斗志满满,圈外人瞠目结舌、百思不得其解,“他们怎么就值得这样为之疯狂?”随着一批流量明星变“流星”,一个平行于普通大众生活之外、却又时常干扰每个人视听的“饭圈”产业链浮出水面,引发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此后,“粉丝经济”进一步发展成“流量经济”,并在商业平台开始快餐式造星后,发展到巅峰。只是,缺少了监管和规范的“流量经济”,渐渐失控——砸下海量人力以及天文数字的金钱之后,粉丝们发现自己已经被困于数据的囚牢,她们将宝贵的人生投入应援、打榜,投入为偶像掀起一场场的骂战,甚至不惜挑战社会秩序,换来的是经纪公司和品牌商的重重盘剥,躲在虚假人设背后的偶像们一波又一波“塌房”。
超话签到、反黑组、物料组、打榜、大粉、周边……在昔日“数据女工”陈菲菲(化名)眼中,这些都是“饭圈”行话。“一个合格的粉丝,可以为偶像化身六边形战士。”她说自己为了给喜欢的明星打榜,把新曲在一周内循环听了3000多遍,看到“爱豆”名字冲上排行榜,一簇簇小烟花从心底上九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