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伊茂林齐威王封赏即墨大夫有这样一个故事:齐威王时期,即墨大夫治理即墨时,当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但他因为不善于贿赂齐威王身边的近臣而被诋毁。阿地的大夫治理阿地时,不理政事,百姓生活困苦,却因贿赂而得到赞誉。
□ 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记者 伊茂林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这是小学生都熟悉的历史名词。提起春秋五霸,人们一定会想到齐桓公,因为他是五霸之首。其实,齐桓公之前,他的祖父齐庄公、父亲齐僖公也是很有作为的君主。
◎以有解思维解难题齐风虽远,其风可追。记者3月6日从淄博市委网信办了解到,又一场关于传承创新齐文化的大型活动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当中,即将于春暖花开的四月份在孝妇河畔举行。淄博是齐文化的发祥地,历史资源丰富,文化风俗别具一格,精神气质恣意潇洒。
博物馆的二楼,有个齐文化廉政教育基地,让人大开眼界,单一个“廉”字,其从古到今的写法就有几百种之多,很多内容陈列既古老又现代。现在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经常用到“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这两个词,但如果问:这两个词来源自哪里?恐怕很多人就答不出。估计很多人会说这两个词应该是现代词,因为报告和会议中,经常出现“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还有人可能会想,这两个词也许来自西方。实际上,“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是两个彻彻底底的中国词汇。提出“以人为本”思想的,是春秋早期齐国名相管仲。《管子》“霸言”篇,记述了管仲对齐桓公陈述霸王之业的言论,其中有一段这样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提出“以民为本”思想的,是春秋末期的晏婴。
“齐文化”产生的同时,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齐文化”与“鲁文化”在发展中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那么“齐文化”与“鲁文化”各自的特点、差异是什么?二者融合产生的齐鲁文化,对于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怎样的深远影响呢?
以古城文脉刻瓷,在这场淄博标志性文化IP的落地实践中,有关齐文化“两创”的篇章翻开崭新的一页。牌匾落地硅元,是淄博超级文化IP与国窑瓷器文旅名片的结合,也是近两年间,淄博着力推动齐文化产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大背景下,齐文化研究院在齐文化“两创”实践中的一次成果体现。
作者:宋洪兵(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素来重视“民心”。“民心”向背往往被视为一个政权是否具备政治正当性的根本依据,“得民心者得天下”已然成为中华民族深入人心的政治观念,至今依然是我们提倡“民心政治”的重要思想资源。
蒙文通先生,四川盐亭县人,早年毕业于四川存古学堂,曾从今文经学大师廖平、古文经学大师刘师培学习,而尤受廖平学术的影响,成名后又向近代佛学大师欧阳竟无问学,出经入史,转益多师,形成了自己贯通经、史、诸子,旁及佛道二藏、宋明理学的学术风格,成为20世纪少有的国学大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