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10日电 题:减少新发残疾 心脑血管疾病这样防治——来自2023年中国脑卒中大会的观察新华社记者顾天成起病急、危害大、易致残……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现有卒中患者1300余万人,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首要死亡原因。
突发心肌梗死,顷刻就可致命。不久前,北京一名27岁的男子连续5天熬夜到凌晨,突发心梗;本月,外地一名30多岁的外卖小哥在上班时突然感觉胸痛、大汗淋漓,送医后发现一条血管堵塞……数据显示,我国急性心梗人群死亡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其中不乏年轻人。
中新网北京11月15日电(韦香惠)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已成为中国居民健康的最大威胁。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发病趋势如何?如何降低发病率?11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就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和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举行发布会。
据统计,我国现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人数突破3.3亿,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和高死亡率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的“头号健康杀手”。哪些因素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关键是什么?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简单有效的预防方式?
心脑血管疾病构成了对全人类健康,特别是50岁及以上中老年人群的重大挑战。据权威数据统计,每年因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高达约260万。更为严峻的是,该疾病的发病率不仅未见减缓,反而呈现出逐年攀升的趋势。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9月22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秋分以后,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加大。气温下降后,寒冷空气的刺激会导致血管收缩,引起血压升高。加上由于天气逐步干燥,饮水不足等都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近日,受冷空气影响,全国多地开启冰冻模式。国家疾控局日前发布的《寒潮公众健康防护指南》中强调,寒潮易引发心脑血管系统疾病,老年人属于高发群体。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原因及早期症状分别有哪些?老年人如何正确防护?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1月15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年轻化的趋势确实存在,抛开一些猝死的个案不谈,我们在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发病患者的调查中,发现他们首次发病的年龄有下降的趋势。
秋分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开始增多,为什么秋冬季心脑血管疾病易发?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有哪些?该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任医师 吉训明秋分后,昼夜温差加大,气温逐渐下降。
2月22日,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大风蓝色预警、寒潮橙色预警、冰冻黄色预警和暴雪黄色预警。受寒潮影响,我国江南南部、西南地区东南部、华南北部和西部等地部分地区降温可达10~14℃。西藏东南部、湖北东部等地部分地区有暴雪(10~15毫米)。
11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部门发布《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实施方案》提出进一步完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体系建设。如何让患者得到更好治疗?又如何让更多普通人能够知晓、了解健康的预防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