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大同讯(记者安青)近日,记者从大同市美术馆获悉,非遗技艺“螺钿”制作体验活动报名开始。“螺钿”即指将螺蚌贝壳加工成各种花纹、图形,嵌入器物表面的一种装饰技法。“螺”是螺贝类的总称,“钿”则寓含镶嵌装饰之意。
就是这样一种珍贵的、漂亮的传统技艺竟然被韩国人堂而皇之的偷窃并企图占有,有博主在韩国旅行时就发现,螺钿技艺被韩国人偷偷应用在各种场合,更让人气愤的是他们将我国的“螺钿”技艺标注为“韩国传统设计”,再一次让人感叹小偷的无耻。
【来源:运城日报】□记者 杨颖琦 文图文物名片主角:清嵌螺钿人物花鸟纹长方形木匣出生时间:清(公元1616年~公元1912年)尺寸:通长30.6厘米、通宽16.6厘米、通高5.9厘米藏宝地:运城博物馆“螺”是螺旋状贝壳类的总称,“钿”是钿装的意思,《集韵》中说:“钿,以宝饰物。
稷山螺钿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爱珍正在专心创作。螺片闪亮如星,大漆幽深似夜,当二者相互交织融合于一器之上时,便恰似夜空中的璀璨星河。 螺钿漆器中的“螺”是螺贝类的总称,“钿”则寓含镶嵌装饰之意。螺钿漆器就是将薄如蝉翼的螺片,嵌入漆器母胎之内,形成各色花纹样式的漆器。
5月10日晚六点半,宿城区古城街道的二十位小朋友,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完成了一次特殊的告白。 活动刚开始,志愿者便巧妙地运用问答的形式,将一系列关于母亲和孩子喜好的问题抛出,大家纷纷踊跃举手,争相回答,现场的气氛瞬间被点燃。很快,手工老师登场,带着大朋友小朋友们一起做螺钿胸针。
来源:经济日报走进位于山东胶州市铺集镇的螺钿工艺展厅,古筝、琵琶、折扇、首饰盒……一排排螺钿产品映入眼帘。在展厅的显眼位置,摆放着“胶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奖牌。“纪氏螺钿工艺被评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我更有动力去挖掘创新这种老工艺。
将天然贝壳打磨、拉花、刻线,白蝶贝便成为飘逸的云朵,黄碟贝即展现出黄鹤楼的形状,而质地晶莹、光泽灿烂的鲍鱼贝则给白鹤增色不少,让其羽毛熠熠生辉。日前,运用螺钿镶嵌艺术的非遗工艺品《荆楚魅力旋转盒》在2024年“知音湖北 遇见游礼”旅游商品大赛中斩获“金奖”。
潮新闻客户端 王东方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国家,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就有了漆器,其发展历史久远。镶嵌螺钿漆器作为漆器工艺的一种,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唐代开始兴盛,相继出现了金银平脱工艺、镶嵌螺钿漆器工艺、戗金工艺等。宋、元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
千古文化留遗韵,一代文明展新风。为大力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丰富周边居民的社区生活,近日,普陀区长寿路街道东新片区社区活动推出了备受期待的“走进非遗”系列活动,将非遗手工课堂引入社区活动中,在丰富居民精神的同时,带领大家感受非遗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