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5年,中国深空探测将在月球探测、行星探测、运载技术等三个领域,论证实施十大工程任务。”10月22日在安徽合肥召开的中国科协年会主论坛上,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深空探测实验室主任兼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在报告中介绍了中国深空探测未来15年的计划。
来源:环球时报【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樊巍】中国的近地小行星防御计划备受关注。在4月25日举行的首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开幕式暨主论坛上,来自中国深空探测领域的专家向公众详细介绍中国的近地小行星防御计划,并面向全球公开征集首次任务的总体方案以及相关规划。
10月22日,在安徽合肥召开的中国科协年会主论坛上,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深空探测实验室主任兼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在报告中介绍了中国深空探测未来15年的计划。我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计划开展的工程包括首次实施近地小行星采样任务。
文 | 《中国科学报》 记者 王敏在近日举办的第二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中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嫦娥七号任务副总设计师唐玉华介绍了近地小行星的危害性、防御的重要性,以及中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方案与国际合作设想。
在2022年4月24日第七个航天日,中国披露将着手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共同应对近地小行星撞击的威胁,为保护地球和人类安全贡献中国力量,并争取在‘十四五’末期或者2025年、2026年实施一次对某一颗有威胁的小行星,既进行抵近观测,又实施就近撞击,就改变它轨道进行技术试验。
6月2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卞志刚介绍了后续深空探测计划。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在月球探测方面:将研制嫦娥七号和八号探测器,其中嫦娥七号开展月球极区环境和资源勘查,嫦娥八号将开展月球资源就地利用技术验证。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在海南文昌成功发射。2021年11月8日,“天问一号”环绕器开始对火星进行全球遥感探测。昨天(4月24日),“天问一号”的探测成果——火星全球影像图发布。
还记得今年9月27日,美国DART拦截器在距离地球约1100万公里的深空,成功给某个双小行星系统做的“重定向手术”吗?当时震惊了很多人,从这一刻开始,人类掌握了逆天改命的技术,可以避免重蹈恐龙覆辙的命运。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表示,探月工程四期今年正式启动工程研制,中国航天将坚持面向世界航天发展前沿,面向国家航天重大战略需求, 陆续发射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探测器,开展任务关键技术攻关和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
昨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展示的嫦娥六号探测器和鹊桥二号中继通信卫星模型供图/视觉中国昨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卞志刚介绍,未来一段时间中国深空探测主要集中在月球探测和行星探测两个方面。
最近,我国深空探测实验室(又称天都实验室)在首届深空探测国际会议中,首次详细地向公众介绍了我国的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计划。该计划将在2030年实现对小行星的动能撞击。目前已向全球公开征集任务名称、任务规划和任务方案等。
据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透露,为了防止可能发生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我国已在制定发展规划,未来将实施地外小行星防御任务。他表示,当小天体从火星以外飞过来后,先发射探测器确定其轨道,然后发射撞击器,改变它的轨道。这是未来10年之内要实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