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既需要在理论基础、学科规范、科学方法的研究上有所建树,也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尤其是随着全国二轮修志的全面完成,修志实践的不断发展对方志理论研究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方志”二字最早出自何处?关于方志你了解多少?方志编修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发端,“方志”一词首见于《周礼·地官》。东汉时期出现了地方志的雏形,如地记、郡书、图经等,记载一定行政区域的山川、风土、物产、人物等情况。《大元大一统志》开创了一统志编修的先河。
图为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的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会现场。 刘钊 摄中新网重庆6月30日电 (记者 钟旖)“地方志数字化仅仅只是第一步,未来还要思考如何让地方志从‘活’起来到‘火’起来。”30日,重庆大学图书馆馆长杨新涯在谈及地方志创新发展时如是说。
一部志书则不同,在内容范围上,无论是该地区自然界还是社会领域内任何一个大的方面都要记及,不能随意舍掉某些方面不记,虽然也有重点和非重点篇目,但那只为了突出地方特点,在详略处理上的不同,因此一部志书的内容范围可以说是面面俱到,无所不包;
2017年创刊的《地域文化研究》发刊词将地域文化定义为:“我们观念当中的地域文化,是在一定自然地理范围内,经过长期历史过程形成的,为当地人民所熟知、所认同,带有地方文化符号特点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