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使用极端落后的装备却把武装到牙齿的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一路打到三八线,震惊了全世界。在我军最后取得胜利后,毛主席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美国人是钢多气少,我军是钢少气多。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首激昂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它鼓舞过多少志愿军将士奔赴朝鲜战场,浴血杀敌;它激励过多少人民群众,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之中。那么,这首战歌的手稿是怎样诞生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手稿是怎样形成的?
以下文章来源于当代江西 ,作者康美权当代江西.中共江西省委当代江西杂志社主办的宣传学习平台。“今天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4周年的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走近一位当年的志愿军军嫂,来听听关于她的一些故事。
1951年1月3日晚,在汉城至议政府公路上的汶山里附近的佛弥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第149师446团2营和445团1营一鼓作气,经过三小时激战,歼灭了英军第29旅皇家阿尔特斯来复枪第57团第1营一部和英军第8国王皇家爱尔兰轻骑兵团直属中队全部,炸毁敌坦克和装甲车27辆,汽车3辆,缴获坦克4辆,装甲车3辆,汽车18辆,榴弹炮两门,毙伤敌军500余人,俘虏敌少校营长柯尼斯以下官兵22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