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护企”和“检护民生”专项行动工作部署,全面落实省检察院《关于在三江源地区、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环青海湖区域探索开展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巡回检察的意见》和《黄河保护公益诉讼检察基层行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充分发挥州县两级院一体化办案组优势,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之际,海北检察机关正式启动黄河一级支流——湟水河流域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公益诉讼巡回检察。
央广网西宁8月22日消息(记者张海东)近日,生态环境部公布2024年上半年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西宁市湟水河小峡桥断面水质同比改善幅度明显,被列入“2024年1-6月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变化排名前30位断面”中的第六位。
从高空俯瞰青海东部,会看到一条羽状水系蜿蜒而走,她源自祁连山脉之南的包乎图山,流过金银滩草原,一路向东纵贯青海省西宁市、海东市,至甘肃入黄河。她就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支流——湟水,孕育了灿烂的马家窑、齐家、卡约文化。
为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要求,进一步强化提升湟源县黄河流域“清废行动”工作成效,严厉打击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和倾倒等违法犯罪行为,保障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安全,湟源县生态环境局积极开展“清废行动”,保障辖区良好生态环境。
加快生态文明高地上的中心城市建设,持续改善水生态水环境,西宁人期盼已久的喜讯终于传来:生态环境部公布2024年1月至3月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西宁因湟水河小峡桥断面水质同比改善幅度明显被列入2024年1月至3月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变化排名前30位断面中的第五位。
中新网西宁11月29日电 (李隽)“我们大力实施全域国土绿化战略,出台全省首部义务植树条例,累计绿化国土824.4万亩,森林覆盖率36%,成功打造151公里湟水河生态绿色廊道。”青海省海东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忠良29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
中新网青海新闻9月23日电(陈彦兵)大江大河,历来牵动文明变迁和历史兴衰。图为湟水河景色。乐都区委宣传部 供图湟水河,在乐都境内64千米水流泱泱,全流域2760平方公里欣欣向荣,这里河谷宽阔、气候宜人,是养育乐都人民的“母亲河”,凝结着各族儿女的情感归属。
近年来,湟源县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锚定“湟水上游生态强县”战略目标,以“一芯一屏一谷”“两山两河两通道”生态建设为布局,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解决县域生态环境领域治理重大问题,全面推进县域生态环境由量变向质变改善。
本报讯(记者 李永兰)近年来,海东市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目标,把湟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作为打好碧水保卫战的关键来抓,持续开展“守护母亲河推进大治理”专项行动,全力推动湟水河地表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确保一江清水出城出省。
三江之源,江河奔流青海省被称为“中华水塔”但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湟水河是黄河上游流域最大的一级支流湟水流域仅占青海省2.2%的面积流域内聚集的人口、耕地、粮油产量、工业产值却占全省一半以上长期以来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着湟水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如何缓解当地水资源匮乏的困境?
近年来,湟源县立足打造湟水上游生态强县,把加强湟水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作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现实检验,持续加大水污染治理工作力度,积极解决突出水生态环境问题,污染防治成效明显,绿景空间持续扩大,生态屏障更加牢固,湟水河出境断面水质连续7年稳定达到Ⅱ类水体功能标准。
陈明菊青海湿地面积大、类型多,生态区位特殊、地位重要,在我国生态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据2022年度国土变更调查结果显示,青海湿地面积712.98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89%,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12.64%。“湿地之美看青海”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即将进入尾声。
中新网青海新闻12月23日电(李小英)奔流不息的湟水河从乐都城区穿城而过,串起“河湟古都 人文乐都”一河两岸的秀美风光。初冬的湟水河流水湍湍,放眼望去,数不清的野鸭们成群结队地在河面上游弋,它们或悠闲觅食,或结对戏水,或振翅齐飞,在水中摆动各种造型,身后不时泛起层层水波。
陈明菊傍晚时刻,走进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的污水处理厂,一下车,大家便被随风摇曳的芦苇吸引驻足拍照,温柔的落日余晖、泛黄的芦苇秸秆、清澈的河水、悠哉的鸭子……勾勒出一幅秋高气爽,风景这边独好的生态画卷。落日余晖下的小型湿地。
来源:经济日报9月30日,青海西宁市南川水厂一期建设项目正式供水,水源取自盘道水库及引大济湟西干渠。“项目采用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能有效提高水质,今后南川片区居民将喝到更健康优质的自来水。”项目经理董学臣说,该项目将有效解决西宁市“十四五”期间及远期供水能力不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