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扬州6月25日电(记者 郎朗)扬州隋炀帝陵遗址内,时间是可以被看到的。每年冬至、夏至,以及隋炀帝的忌日,阳光会穿过庑殿顶上13个精密计算过角度的窗户,刚好落在隋炀帝和萧后的墓室上。历史的尘烟扑面而来,时间的重量在此刻变得具体而鲜明。“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今年6月22日是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苏杭千里沃野的丰收景象,到西兴码头的繁华喧嚣,再到临清商贸的蓬勃发展,大运河这条串联南北的黄金水道,滋养了沿岸城市的繁荣与昌盛。
中国日报11月22日电 (记者 赵旭)每个人小时候都有找石头的经历,或在河边,或在山坡上。遇到喜欢的石头,那它就是无价的珍宝:放在水中反复冲洗,触摸它的冰凉平滑,惊叹于它的五光十色。手中握着它时,心里是满足和自豪;放在口袋里,也时刻感受着它的跳跃......
据史料记载,隋炀帝死后,多次迁葬,在扬州至少有三个隋炀帝墓,分别是流珠堂、吴公台、雷塘。经专家确认扬州曹庄隋唐墓葬是隋炀帝杨广与萧后最后的埋葬之地,此墓曾被盗掘,在隋炀帝的墓葬中仅出土遗物一百八十余件,有陶器、铜器、漆器、玉器等,其中大型的鎏金铜铺首和一副蹀躞金玉带最引人注目。
殷建光 3200公里,碧波渺渺,柳依依;2500多载,光阴轮转,映千川。大运河,穿越8个省市,传承保护利用,见证古韵焕发新生,其间35座城,大量珍贵国宝讲述着流传千百载的故事。202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千年大运河,十年浩荡行,古韵新声大运河,浩荡奔腾向未来。
为见证伟大时代,展示辉煌成就,作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的主办单位,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于4月18日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展示推介系列活动,展示宣传新时代十年通过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遴选出的百项考古新发现,系统回顾和总结新时代中国考古取得的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激励考古工作者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推动考古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清明小长假,随着扬州文旅在各类社交媒体“火爆出圈”,各类网红打卡点层出不穷,也是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自媒体达人们齐聚扬州,穿着古装游古城,沉浸式体验扬州文化。4月5日上午10点多,一群穿着风雅端庄国风传统服饰的自媒体达人来到隋炀帝陵遗址公园,集体打卡这个扬州文旅的新晋“网红”。
据《隋书》等史料记载,公元618年,巡幸江南的隋炀帝被宇文化及的部队杀害,终年五十岁。《新唐书》记载,萧后去世后,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将萧后遗体和大量随葬品运至江都与隋炀帝杨广合葬。隋炀帝墓几经改葬,最后与萧后合葬一处,但具体的埋葬位置始终成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