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飞晁补之(1053年—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北宋时期济州巨野晁路口村人(今巨野县刘围子村),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等职。晁补之年轻时师从苏轼,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晁氏家族从五代末迁居济州(今济宁一带),晁补之是济州一脉六世后裔。
他说:“如黄庭坚鲁直、晁补之无咎、秦观太虚、张耒文潜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苏门四学士”这一称号只是表明这四位作家得到过苏轼的垂青和指导,接受过他的文学影响,而并不意味着他们或他们与苏轼可以统称为一个文学流派。四人中知名度最高的是黄庭坚 ,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人。
【周】老庄--老子,庄子孔孟--孔子,孟子战国三杰--商鞅,肥义,屈原先秦七子--孔子,孟子,荀子,庄子,老子,韩非子,墨子屈宋--屈原,宋玉【周,汉】屈贾--屈原,贾谊【汉】文景名臣--贾谊,晁错班马--司马迁,班固扬马--司马相如,扬雄枚马--枚乘,司马相如汉赋四大家--司马
一古道,西风,斜阳。一位衣着朴素拄着拐杖的老人,佝偻着身体,蹒跚在苍凉的旷野中。一步是瘦诗,一步是追忆。他是宋神宗熙宁年间进士,“苏门四学士”之一,历任临淮主簿、著作郎、史馆检讨等。宋徽宗初,召为太常少卿。
明清八大家,又称明清古文八大家:明代刘基、归有光、王世贞,清代顾炎武、姚鼐、张惠言、龚自珍、曾国藩,是钱仲联于2001年出版的《明清八大家文选丛书》中提出的新概念,意在继承唐宋八大家,用八位散文家代表该两朝的文学辉煌。
刘裕国眉山三苏祠南大门。本文图片来源:眉山三苏祠博物馆明末清初王式《西园雅集图》卷(局部)。明代陈淳草书苏轼《前赤壁赋》册页(局部)。红墙黛瓦,雕梁画栋,花木葳蕤,碧水依依。走进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的三苏祠,秀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令人心旷神怡。
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丁未科状元,乃开封襄邑(今河南睢县)人氏许安世。许安世少年时代曾拜名家丁宝臣为师,由于勤奋好学,再加上名师点拨,他在学业上进步很快。在中状元之前,许安世写的一些文章诗词,就得到了欧阳修、王珪等大家的高度评价。中状元之时,许安世年方二十七岁。
■ 伊拉宋代大诗人苏东坡一生与香为伴,无论在朝为官还是被贬流放时,哪怕睡个午觉,身边也得焚着香,熏着香气酣然入梦:“日射回廊午枕明,水沉销尽碧烟横。”他是史上著名的合香高手,是对香有着深入研究的香论大家,他对合香的时节、香料、用具都非常讲究。
首先声明一下,本篇标题中的“在时间深处醒来”这句话,是笔者无意中看到的一篇文章题目。而文章的内容,恰好又是评论本科状元的一篇词作。笔者看了,觉得有点意思,就用在了本文的标题中。大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己未科状元,乃开封府阳武县(今河南原阳)人氏时彦。
这些学子不仅以苏轼的门生这一身份为荣,同时他们也是当时成就卓著、声名鹊起的诗词大家。在这四人当中,晁补之无论诗、词、散文都冠绝一时,苏轼也曾评价晁补之的文采:“于文无所不能,博辩俊伟,绝人远甚,将必显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