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人中就有1人是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我们应如何与他们相处?如果孩子患有孤独症,家长应如何及时发现、正确干预其行为?4月2日是“世界提高孤独症意识日”,南方+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教授邹小兵携手举办专题讲座(直播回放>>>)。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黄心琳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如果孩子患有孤独症,家长如何能及时发现、正确干预其行为?近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举行的“世界提高孤独症意识日”义诊活动上,该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邹小兵教授解读了其设计的孤独症儿童“社交阶梯”。
孤独症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起病于发育早期,患儿通常在3岁以内发病。在临床上,有类似孤独症样症状的一类疾病被统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其典型症状包括社交功能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刻板的行为和狭窄的兴趣范围等。孤独症儿童常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被称为“来自星星的孩子”。
2023年4月2日是第十六个“世界自闭症日”。今年自闭症日的活动主题是“关爱自闭症儿童,关注与支持自闭症人士的照顾者和专业工作者”。自闭症在医学上被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系列复杂的神经发展障碍性疾病,以社交障碍、兴趣狭窄、行为重复刻板等为典型特征。
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日”。“医生,我1岁的儿子被诊断为孤独症,他是不是长大就好了?”“医生,我家孩子只是性格内向,不愿意社交,怎么就被诊断为孤独症了?”“医生,我闺女刚被确诊为孤独症,是因为我们对她的关爱太少了吗?”在门诊,医生经常被很多家长问类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