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获嘉县大新庄乡南务村东南四、五里,北小庄以西有一个高七尺、周长八十八步的土冢,叫“七里骨堆”。黄河可不是个好鸟,根据历朝历代的统计,两千五百余年,黄河就决口一千五百多次,大的改道二十六次,小的改道不计其数。
韩大人此时脸上带着笑看着我,不过我看着这笑容,就知道他没坏什么好心,下一秒,果然就听见他说:“既然张大人,说的这么有条有理,那为了保险起见,本官是否可以先替龙王去探探路。”听到这话后,我心瞬间就沉了沉。这家伙明显是针对我,见我怔住了几秒,韩大人接着说:“张大人,难道你是不敢吗?
怪不得祭祀黄河的龙王庙里,没有龙王呢。几千年的黄河泛滥让所有人都意识到,即便真有龙王,那他也是个王八蛋。嘉应观,又名庙宫,俗称大王庙、龙王庙,位于今天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嘉应观乡,是我国黄河流域最大的祭祀黄河河神的庙宇。
桃花峪黄河大桥:黄河中下游分界点雍正皇帝为什么把治黄指挥部放在武陟嘉应观?首先是武陟的地理位置决定的。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一路向东,汇集众多河流,穿行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流至内蒙古河口附近,急转南下,河口为黄河上游与中游分界点。
自古以来,神龙一直是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它既是祥瑞,更是中国的象征,所以中华儿女都以龙的传人自居,龙为鳞虫之长,司掌行云布雨,比如在西游中就有四海龙族,他们负责人间的行云布雨,保证百姓的五谷丰登,是民众极为推崇的神圣存在。
由于历史上黄河决口改道频繁,自古以来,无论是帝王、官员还是沿黄百姓,都对黄河都有种自发的敬畏。特别是在明清时期,在黄河下游两岸,分布着众多的“黄河大王庙”、“龙王庙”、“将军庙”等庙宇,每逢黄河涨水,人们都会去庙前祭拜。
在华夏先民心目中,万物皆有灵。日月星辰、山川湖海、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住着神仙。一江河之中,洛有洛神,湘有湘君,河有河神。在古代,相当长时间里“河”都是黄河专用名词,河神即黄河之神。最早的河神称之为河伯,传说其为溺水而亡的鬼魂,得到水仙仙气,变为河伯。
潼关境内自南至北,从东到西。有大小沟壑二、三百条,这么多的沟壑是咋来的呢?这里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很古以前,黄河正在形成的时候,这里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当时黄河自青、甘、宁流来,没有河道,河水很难流到大海,黄河龙王,性情凶暴,经常浸害山、陕之间村庄。
记者沿黄河继续向东,行至黄河中下游分界线桃花峪附近,在河南省武陟县境内的黄河北岸,邂逅“万里黄河第一观”——嘉应观。这是黄河流域修建的最大的一座河神庙。“武陟地处悬河头、百川口,历来是治河的关键要地,是了解中国治黄文化的窗口。”
1965年山西临县黄河段出现了一个巨龟,据说当时有上万人目睹了整个过程,根据记忆者口述,那年的夏天他们趁着渡船过河前往巫峡镇赶集时,一位跟随父母坐船的孩子不知怎么的就说起了黄河的传说,说什么也不相信黄河里有龙王,同期坐船的大人们念其是个孩子也并不给其一般见识,毕竟是童言无忌嘛,谁知这孩子越来越放肆,居然站在船头对着河里撒起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