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璟璟“突然发现,我转账额度被降低了!给我妈转大额转不了了……”王女士在社交平台上的“吐槽”,引发了不少共鸣,多位网友表示,最近也有银行卡被“降额”的经历,一些人甚至被降到“交房租都不够”。“交易限额被调降”,也成了近期的热搜话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陈植 上海报道11月21日,由丰台区人民政府和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北京丽泽金融商务区管理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十八届金融年会·21世纪金融发展(丽泽)年会”隆重举行。
近日,在2024四川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暨第一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发布大会上,新网银行的“多模态深度神经网络风控模型体系”入选“10项首批代表性创新产品”,彰显了新网银行在推动人工智能与金融深度融合方面的成果和贡献。活动现场。
随着大模型与金融业态的融合日益紧密,越来越多中小银行正密切关注大模型在零售信贷场景风控领域的应用前景。不过,相比大型银行构建大模型底层技术应用在各个场景风控环节,中小银行则更倾向引入第三方风控科技平台的大模型能力,通过指令微调与场景适配等方式提升自身的信贷风控效率。
如今,信用卡产业正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信用卡线上化、智能化运营正考验着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受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形势影响,信用卡正面临传统风险与新型风险共生,线下风险与线上风险并存,欺诈风险、信用风险与合规风险共存的新形势。
本报记者 蒋牧云 何莎莎 上海 北京报道大模型时代,互联网大厂、银行、券商等各路机构纷纷下场,推进金融大模型这一“塔尖技术”进一步落地。在参与者众多、企业竞争激烈的当下,构建金融大模型的标准体系已经“箭在弦上”。近日,金融风控领域国际标准启动会正式举行。
AI大模型技术与信贷风控的融合日益紧密。近日,在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腾讯安全联合主办的“金融风控大模型打造动态风险治理体系”闭门研讨会上,多家银行风控部门主管表示正尝试将AI大模型技术应用在贷前风控、贷后预警等场景。
本报记者 慈玉鹏 北京报道“专精特新”科创型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和就业韧性的基本盘,也是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的关键主体,其健康发展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凭借强大的语义理解、语言生成及智能整合能力,金融机构将大模型技术应用于风控体系建设、协助分析客户和市场中的各种非结构化数据、提高风险管理的准确性和业务决策的时效性拥有巨大想象空间。但受限于算力需求大、模型定制难度高等问题,构建基于大模型底座的智能风控体系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提出,夯实数据治理与融合应用能力基础。指导金融机构健全数据治理体系,完善数据治理制度和数据质量管控机制,积极参加数据管理国家标准(DCMM)贯标评估。
随着金融科技的飞速发展,金融风险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依赖大量的数据进行运作,数据泄露、滥用、篡改等问题可能导致重大的金融风险。新兴的金融科技如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其技术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可能导致新的风险。